2007年04月29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黄国慧 黄展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黄家和演示风格簇的使用办法。

  “带你去看一个由农民自己想出来的‘赚钱基地’。”邕宁区农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兴奋地对记者说。

 
     “赚钱基地”是指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稔床坡26队集中养蚕基地。这家基地是当地农民针对养蚕的要求和特点而建立的,吸引了上到国家农业部门官员下到普通蚕农关注的目光。


  农民自办养蚕基地


     养蚕基地建在离村屯1公里远的山坡上,周围尽是郁郁葱葱的桑田。站在坡顶,直觉清风阵阵,清爽怡人。


     在规划中占地1086平方米的养蚕基地目前只有两排砖身水泥瓦顶的房子,每排17间,每间面积23平方米。入股基地的17户蚕农,每户有两间蚕房———大蚕房和小蚕房。


     在基地门口设有消毒池,来人进入那里必须进行消毒。据说消毒池每天都有人换消毒液。


     处于下坡的是一排小蚕房,专门养育刚刚出生不久的蚕宝宝。走进蚕房,沙沙声不绝于耳———那是蚕宝宝在吃桑叶。而上坡的那一排是大蚕房,是放养准备吐丝的蚕宝宝。为了保证蚕种统一,基地还特别设有一间用于孵化蚕宝宝的蚕种房。


     这个建成于2007年初的养蚕基地,是蒲庙镇华康村稔床坡26队的17户村民在上级农业部门的资助下,每户出资5000元,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出来的。现在,这些村民都把家里的蚕房搬进来了。


  “大胆”推动基地诞生


     说起稔床坡26队养蚕基地的建立,不能不提及一位农民———黄家和。


     蚕户们说,黄家和虽然不是村干,却比村干还忙;平时喜欢看报纸,各种新鲜想法很多。黄家和给自己的评价是 “大胆而罗嗦”。然而,正是他的“大胆”推动了广西首家养蚕基地的诞生。


     今年刚刚40岁的黄家和16岁就独自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细心的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认真观察当地农业发展的状况和优势,然后默默对比老家的情况,思考村里的致富路。1998年,黄家和回到稔床坡务农,并学养蚕,慢慢积累经验教训。


     2006年初,华康村稔床坡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当时搬运垃圾、美化环境必须要对各家各户进行喷药消毒,这无疑会影响家蚕的生长环境。黄家和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矛盾。经过几天的思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诞生了———建立基地,发动群众集中养蚕!


     2006年3月,在华康村稔床坡举行邕宁区首条新农村通村公路开通仪式当天,黄家和大胆地拉住邕宁区副区长农建进,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说了一遍,并忙不迭地带着领导前往心仪的地址,充满激情地描绘基地前景。农建进被黄家和的话深深打动,并肯定了他的设想。


     得到领导的认可后,黄家和和几个有威望的老村民走家串户,争取志同道合的村民。最后,稔床坡26队40户村民有17户人敢吃这“螃蟹”。


     为了节省支出,养蚕基地的房子都是黄家和带领村民自己挖地基、拉砖头、砌房子。然而,17户蚕农集资的8.5万元显得杯水车薪。这时,自治区农业厅拨下10万元支持款,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2006年6月,在邕宁区农业局搭桥牵线下,黄家和一行13人前往宜州考察学习。那里成片的桑田和当地养蚕农户规模式和高科技养殖使他们大大地开了眼界,对基地养殖更有信心了。2007年4月,黄家和又带了5名蚕农前往横县云表学习,学习到不少养蚕经验和新理念。


  基地孕育新希望


     现在,稔床坡26队的养蚕基地已正常运作,第一批蚕茧即将产生。基地的蚕宝宝成活率大大升高,发病率达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而且成本低了很多,赚钱势不可当。


     黄家和说,基地远离村庄,空气好、环境好,加上统一购买蚕种、统一管理,可以提高养蚕质量,效益很明显。更重要的是推广先进技术比较容易,降低大量成本,发展潜力很乐观。


   在黄家和的大蚕房,记者看到地板上铺着一层不断蠕动的胖熟蚕,在蚕的上头挂着500张风格簇,每张有162个小格,全是一条条硬纸间隔起来形成的。其中已有不少熟蚕爬上去,在纸格间开始吐丝。黄家和介绍说,这是他们前往横县考察时带雷回来的“新玩意”。相比传统的竹簇,这种风格簇可以自由收缩,不仅占空间少,而熟蚕在上面吐丝时排泄的液体很快被纸吸收,不影响蚕茧的质量。


  由于使用了新的养殖方式,基地每批蚕的生长周期缩短了,吐丝的时间比以前提早了5至6天,预计一年可以养育15批蚕茧。“基地一年的收入肯定可以突破30万元。”黄家和说这话时中气十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