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唐广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上思县地处桂西南十万大山北麓,不沿海、不沿边,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该县根据当地丰富的土地、森林、水能、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以及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1.31亿元,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1%,第二产业增长32.1%,第三产业增长17.5%;财政收入增长4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8.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6%。

  ——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蔗糖支柱产业。该县投入2.28亿元,对区域内的上上糖业公司、昌菱制糖公司进行技改扩能,一年内压榨能力由原来的日榨1.2万吨提高到2.5万吨。在“第一车间”带动下,2006年全县新增甘蔗面积9.8万亩,当年甘蔗总产量达210万吨,产糖23.87万吨,实现了“全县人均产糖1吨”的目标,全县农民人均种蔗纯收入达1500元。同时,两家制糖企业大力推进甘蔗综合利用,大力推广酒精废液喷淋、滤泥还田等甘蔗生产技术,初步构起甘蔗-蔗糖-酒精-复合肥的产业链,去年生产酒精11882千升,生产复合肥2.22万吨。

  ——立足山地资源,做大做强林业新兴产业。为加快从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的跨越,上思县与广西高峰集团、七坡林场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实施林企一体化“20+1”工程(造林20万亩兴办1个林产企业)基础上,启动实施“30+2”工程,进一步整合了林产林化资源,发展林产林化产业。2006年新植速丰林7万亩,全县速丰林面积达20万亩,木材产量2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2.5%;全年林板产量6.3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3.9%;松香产量1.94万吨,比上年增长49.2%。

  ——围绕资源优势,实行“三化互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该县坚持“三化互动、工业优先”的思路,把工业带动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攻方向,同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促动的“三化互动”发展格局,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围绕蔗糖、制药、林化、建材、水电等优势产业,明确把工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该县成功地外地引资兴建了华林中高密度纤维板厂、上华胶合板厂、平福水电站、富三藏淀粉厂等4家企业,引进右江矿务局前来投资开发煤炭;成功改制了百龙电站、百细电站、仁盛制药厂、万山红制药厂等4家国有企业;促成县松香厂、叫安酒精厂、县化工综合厂、铁合金厂等4家企业恢复正常生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西工业园区和昌菱生态产业园区。去年园区内企业总产值达12.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值的53.7%。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3.63亿元,增长4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7亿元,增长71.8%,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0.1%。

  二是围绕甘蔗、速丰林、木薯、优质谷、奶牛、特种优质鱼等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该县通过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靠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层次;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优质鱼类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香糯、蜂蜜等无公害产品生产发展迅速。去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7%。

  三是按照“一江两岸、一城两园、一路两镇、一民两化”的城镇建设思路,加快特色城镇化步伐。先后筹资7.46亿元,重点建设了城西工业园区、县城旧城区、明江公园、龙江半岛花园、昌菱生态产业园区、在妙小城镇,新建、改建了县城团结路等6条主要街道,县城面积由2002年的3.13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2006年的4.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特色小城镇格局。

  ——围绕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该县充分利用县内农林、矿产、水力、旅游、劳动力等优势资源,出台优惠政策,采取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多种灵活方式开展招商活动。2006年全县新引进项目15个,合同资金5.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13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引进和上马建设,有效增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