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年老体弱的老人无法侍弄承包地怎么办?4月初,记者在灵山县陆屋镇采访时欣喜地看到,“留守农民”把田地“捆绑”出租给种养大户,不但破解农村田地撂荒问题,也让种养大户有了施展技术才华的广阔空间,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陆屋镇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田地成了年老体弱“留守农民”的“烫手芋头”,一些地方田地撂荒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当地的种养大户却苦于手上没有连片田地来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古城、南湖等一些村的村民尝试将田地合伙“捆绑”出租,全镇“捆绑出租”土地流转的面积达到8万多亩。古城村农民曾凤英的丈夫和子女均外出打工,留下8亩水田、4亩坡地,她感到无力耕作。前年底,她把这些田地与村里其他“留守农民”的田地“捆绑”在一起共530亩,按水田每年每亩租金600多元,坡地每年每亩租金300元,出租给种养大户周瑞祥。出租土地的农民返回来给大户打工,一年打工收入2000~3000元。今年春节前,从周瑞祥那里领到1万多元的土地出租费和打工劳务费,曾凤英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曾凤英在镇里工作的儿子梁景华说:“以前我总担心母亲一个人干农活吃不消,现在田地‘捆绑’出租后,家里的年收入不比我们领工资的少。”手里有了连片田地的周瑞祥,按照产业化的标准规模种植果蔗、原料蔗,还间种芝麻、黄豆或西瓜等,收入可观。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陆屋80%以上的田地“捆绑”出租给种养大户。根据不同等级的田地,水田每亩的租金是300~600元以上,坡地80~300元,农民还可以就近打工赚钱。农民心里明白,就算是不撂荒自己折腾一年下来也不如“捆绑出租”划算。

  陆屋是个传统农业大镇,近年来甘蔗、茶叶、剑麻和藠头种植规模小,年产值只有1亿多元。出现田地“捆绑”出租后,经济能人大显身手,带起了一个个农业产业。2006年甘蔗从2万亩发展到4.8万亩,中药材莪术从零星的几千亩一下子发展到5万亩,茶叶、剑麻和藠头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产值达2.3亿元。该县农业局一位负责人认为,陆屋田地“捆绑出租”做法值得借鉴,它既解决了田地撂荒的问题,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农民和种养大户双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