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骆展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阳朔县去年开展“争四型、创十村”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今年又派大批驻村指导员,加强这项工作。”4月15日,阳朔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星明欣喜地告诉记者,2006年,阳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04元,比上年增加660多元,增长23.3%,先后有46个村被县委命名为“创十村”活动特色村。3月底,阳朔镇莲峰社区的西街还喜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阳朔县委在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开展“争四型、创十村”活动。所谓“争四型”,即“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服务型村干部、争做致富型党员、争当帮带型模范”;“创十村”则是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在驻村指导员的帮助下,充分依靠群众力量扬长避短,创建不同特色的村屯,最后由县委统一组织评选;凡评上“十佳”的村屯均给予3000元奖励。

  实行“领导挂点、单位联村、队员驻村”制度,是阳朔县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创”的基本思路。李星明说,仅在2006年,各后盾单位就筹集了85万多元资金用于“争型创村”的重点项目建设。在开展创“品牌村”工作中,该县畜牧局积极联系禽业公司,扶持高田镇蒙村发展三黄鸡养殖,将原已萎缩的养鸡业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去年全村发展三黄鸡12万多羽。驻普益乡工作组多次聘请养殖专家为留公村群众培训漓江甲鱼无公害养殖技术,全村养殖甲鱼从零星状态发展到2万多只的规模,创出漓江畔有名的“甲鱼村”。

  “争型创村”能否取得成效,党员干部的素质是关键。自该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95期,受训党员群众达4万多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金宝乡大水田村党支部书记陈兆茂从外地学习先进的竹凉席加工技术后,利用“农家课堂”对乡亲们进行传、帮、带,并先后引进先进的打籽机30多台,不仅提高了竹凉席的生产效率和品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大水田竹凉席“品牌村”的创建。

  “一村一品”是阳朔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务实之举。在福利镇枫林村采访,村支书黎继清告诉记者,村党支部在探索和创建“信息村”活动中,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集中培训党员群众800多人次,播放各类培训节目210多个。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村信息员队伍,收集发布果蔗、二元杂母猪等农产品供求信息,全村黑皮果蔗种植由2004年的30公顷发展到2006年的80多公顷,信息优势使全村果蔗每公斤卖价平均高于外地0.06元。仅此一项,给全村群众带来增收18万多元。

  阳朔的“创十村”工作,既有先进村的示范带动,也有后进村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将贫困村也纳入“创十村”活动中,让困难农户赶有方向、超有目标。大源、唐家、锁石三个贫困村定位争创“艰苦创业村”,农民人均纯增收去年高出全县平均水平。葡萄镇马岚村争创“劳务输出村”,2006年外出务工人数达824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