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 映 贺振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旅游村”、“品牌村”、“小康文明新村”、“万元村或五千元村”、“艰苦创业村”、“数字村”、“平安村”、“生态村”、“管理民主村”,一个个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在阳朔涌现,新农村建设在这里如火如荼……在“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2006年长江三角洲南京旅游交易会”、“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休闲产品博览会”、“广西香港大型广场旅游推介会”上都能看见阳朔旅游推介的影像,漓江渔火节、西街狂欢节、“首届中国(桂林)国际市民徒步大会”、“中外青年自行车越野大赛”更是吸引了各种复合型的国内外旅游爱好者。阳朔县坚持“农业稳县、旅游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思路,今年首次被列入全区经济发展十强县。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一年来,阳朔县把“三农”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创新举措,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全县开展创建“十村”活动,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创建“旅游村”21个,“品牌村”65个,“小康文明新村”20个,“万元村或五千元村”14个,“艰苦创业村”21个,“劳务输出村”16个,“数字村”14个,“平安村”35个,“生态村”26个,“管理民主村”35个,惠及农民12万人,解决贫困人口脱贫5000多人。他们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步伐。桂林勤业公司、大发公司、广东佛山公司在该县开展的订单养殖,初步形成了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阳朔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全县经济作物和水果面积达到40多万亩,金橘、夏橙、花卉苗木、香芋、淮山、慈姑、砂糖桔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品基地初步形成。金橘、沙田柚、夏橙、慈姑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淮山、香芋、茶叶、砂糖橘、柑橙获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4.3万人,实现务工收入3.8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9%。

  早就以旅游而闻名于世的阳朔,坚持“旅游立县”战略,依托旅游名县优势,以酒店餐饮为基础,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该县科学定位,把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完成了《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为建设中国旅游强县,他们加快景区建设和改造,提升景区产品档次,打造优秀景区。继成功推出精品旅游节目《印象·刘三姐》之后,该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引进资金2亿元打造阳朔十里画廊大景区。2006年蝴蝶泉景区荣获国家3A级景区称号后,全县已有4A级景区1个,3A级3个。去年,阳朔县还组织有关单位和旅游企业负责人先后参加了“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2006年长江三角洲南京旅游交易会”、“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休闲产品博览会”、“广西香港大型广场旅游推介会”等国内重大旅游宣传推介活动。通过举办阳朔漓江渔火节、西街狂欢节,“首届中国(桂林)国际市民徒步大会”、“中外青年自行车越野大赛”等大型活动,阳朔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县接待游客4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3%;实现旅游总收入8.25亿元,增长49.2%。旅游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拥有大小旅游船150艘,旅游车辆500辆,旅游饭店200多家,其中三星级以上5家,床位1.4万多张,旅游从业人员2.4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大大提高。餐饮、商贸流通业成了阳朔旅游产业延展。通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推动相关的交通、酒店、餐饮、商贸、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持三产对全县经济的持续拉动。2006年在旅游业发展带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8%,占生产总值的42.05%。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