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宋春风 苏宏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南丹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近几年来,南丹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第一产业、调整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县情,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实现了南丹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同时一、二、三产业及社会发展等各领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顺利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7·17”事故发生以后,南丹境内矿山企业全面停产整顿,经济遭受重创。如何“浴火重生”?如何实现恢复发展?这成为南丹全县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南丹最大的资源优势在有色金属,矿业经济历来是南丹经济最重要的产业支柱,矿业兴则百业兴,这是南丹最基本的县情。南丹人痛定思痛,认为南丹经济要恢复发展,仍然离不开有色金属主导的矿业经济,但又不能过分依赖矿业经济,更不能像过去那样乱采滥挖,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牺牲工人生命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规范、安全有序为前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来。在汲取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南丹明确提出了“做大做强第一产业、调整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

  “做大做强第一产业”——首先是把南丹县的烟叶、茶叶、长角辣椒、板栗、黄腊李、瑶山鸡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规模发展壮大,实现连片种养,产生规模效应;其次是依靠科技进步,使这些优势农产品不断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扩大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调整发展第二产业”——一是从过去简单、粗放的以采选和卖原矿为主的经济向有色金属深加工转变,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矿业经济效益;二是从过去单一的矿业经济向“以矿为主、多业并举”转变,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在酿酒、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等非矿领域培植龙头企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加快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开发,全力打造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全县金融贸易、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南丹始终围绕这一发展思路来谋划全县的工作,一以贯之,决不动摇。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南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如今,“凤凰涅槃”后的南丹正呈现出百业兴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5.3亿元,同比增长24.79%;财政收入5.36亿元,增长4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70.8%。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5∶60∶25,工业化率指数为40.8%,南丹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色金属高新材料工业园区蓬勃发展。2006年,河池·南丹有色金属高新材料工业园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亿元,上缴税金超过6500万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为主,以光电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粉体材料等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材料制造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园区。

  ——品牌经济初见成效。2006年南丹在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同时,其他领域的产业也得到较好的发展,烤烟、长角辣椒、瑶山鸡、黄腊李等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享誉广西的丹泉酒业2006年产白酒3300吨,实现产值2.23亿元,上缴税金732万元。此外南丹还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兴建了3座水电站,成为广西又一个中级电气化县。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可持续发展前景看好。2006年以来,南丹一批重点项目工程相继竣工投产,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和化工行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有色金属冶炼不断增资扩产。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南丹还狠抓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南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增长25.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115元,增长24.3%,城乡面貌变化一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同时,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党政班子团结廉政等工作都达到了区、市党委和政府的要求,获得了河池市惟一的“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等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