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4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陆波岸 陈忠 杨启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吴圩镇永红村的西瓜、康宁村的蕹菜,江西镇同江村的香葱、同宁村的紫糯玉米,延安镇那齐村的肉芥菜、华南村的南瓜,苏圩镇那海村的辣椒……江南区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

  近几年来,江南区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硕果累累,农民在特色农业中尝到了甜头。

  “一村一品”夯实基础


  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农村产业基础。2005年以来,江南区提出并推广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工程来抓,研究制订了“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生产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引导农民优选品种,扩大面积,搞好销售,做强产业。为宣传吴圩西瓜,江南区农林水利局注册了“吴圩”牌西瓜商标,保护吴圩西瓜市场竞争地位,并在镇、村两级帮助所有从事蔬菜运输的车辆办理了绿色通行证,为车辆外运蔬菜提供了便利。

  苏圩那海村农业生产硕果累累,但交通却很不便利。江南区为了解决群众这个“心病”,投入资金修建了进村水泥路10公里,将附近几个自然村的主产区连接起来,并接通国道,彻底改善了辣椒外运的交通条件,畅通了销售渠道。

  该城区有关负责人称,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

  据介绍,该城区今年将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发展规模化农业


  规模化生产是江南区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根据年初城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加速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纯收入”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该城区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城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头戏来抓,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该城区突出“六大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全城区建成了21万亩甘蔗、16万亩西瓜、29万亩蔬菜、4.5万亩木薯种植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为城区新增农业产值近亿元,农民可年增收入近250元。同时,强化流通组织,发挥协会优势,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江西镇的香葱、苏圩镇的辣椒、吴圩镇的西瓜等农产品能够畅销省内外市场,均得益于庞大的流通队伍和活跃的流通渠道。

  据介绍,江南区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由民间贩运到政府引导、由散兵出击到集团作战的演变过程。目前,该城区建立了“支部+协会+经纪人”的三级流通联动网络,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根据当前市场流通需要成立了西瓜协会、辣椒协会、木薯协会、蔬菜协会,及时为农民做好产前示范引导、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流通服务。由于服务组织功能到位,香葱、辣椒、西瓜等优势农业产业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程度。

  如今,江南区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党员干部及专业人员达3000多人。这些人凭着灵活的经营头脑、灵敏的市场嗅觉把江南区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其中,苏圩镇那海村由辣椒协会牵头,下设收购点16个,把周边村委会的辣椒种植户联动起来,每年贩运辣椒总量达4000多万公斤,流通网络遍及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四川等省。


  培育新型农民


  江南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成为新型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据了解,江南区在培养新型农民中,紧紧围绕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这项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以农民教育培训为着力点,始终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培训活动,为城区培育了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年初至今,由城区农林水利局牵头组织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在城区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巡回科技培训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50多场,培训农民1.8万人次,使示范基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面达到了90%,并重点培育了一批新型产业的科学种养大户,为开发“一村一品”产业和发展高效农业注入了新的原动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