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18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凤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6年,中共凤山县委、凤山县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领导和团结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兴县、旅游活县”战略,开拓进取,努力拼搏,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3486万元,同比增长17.13%,增速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成为推动凤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工业一直是凤山经济发展的软肋,极大的制约着凤山经济总量的增长。多年来,凤山一直在努力探索工业发展之路,自东巴凤大会战后,凤山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凤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中草药加工、小水电等五大支柱产业。一批招商引资企业进驻凤山并得到迅速发展,宏益矿业、金牙金矿、华泰方解石厂、缫丝厂、宏宇木业公司、润达制药公司、良湾水电站等企业成了凤山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推动着凤山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581万元,同比增长4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2376万元,同比增长85%;完成工业增加值9279万元,同比增长8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税713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5.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8%, 创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8.9%提升到33.4%,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特色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

  在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凤山的农业保持了稳定增长。桑园、八角、杉木、油茶、核桃等已具备了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条件,逐步形成了“两棵树、两个果、一条虫、一张叶”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818万元,比上年增长9.08%,

  (一)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1、林产业稳步发展

  杉木、八角、油茶是我县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县逐步加大了开发力度,使这几项传统的优势产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目前,全县有杉木用材林45.7万亩,活立木蓄积310万立方米,可出商品木材217万立方米,总价值约6.5亿元。2006年生产商品木材10万立方米,产值4300万元,其中加工产值28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70元。全县八角林面积近27万亩,挂果面积17万亩,年产鲜果1万吨,产值3200多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223万元,全部挂果进入盛产期后,预计每年可产鲜果6--8万吨,年产值可达2亿元。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22.9万亩,挂果面积约17万亩,2006年产茶籽3520吨,产值1056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66元。

  2、桑蚕业逐步发展为全县的主导产业

  2006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2万亩,产鲜茧920吨,产值2200多万元,创税120万元,全县有4000多户蚕农,户均养蚕收入5000元,农村人均增收150元。为切实解决好桑园面积分散,管护不到位,效益不显著等问题,我县在凤城镇的长峒村、凤凰村,乔音乡的额里村建立起了1000亩种桑养蚕中心示范片,使种桑养蚕规模化、专业化,这一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中心示范片,小蚕供育率达95%,养蚕平均单产达42公斤以上,亩养蚕收入超过2500元。2006年,凤凰村仅养蚕一项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40户,养蚕专业户张宣敏全年收入达6.2万元中心示范片在全县真正起了示范作用,全县的桑蚕产业逐步走上“两高一优”的高效蚕业之路。

  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凤山作好了五年、十年、十五年的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县桑园投产面积将要达到8万亩,预计年产鲜茧可达6000吨,产值可达1.2亿元。

  (二)新兴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1、核桃种植初具规模

  我县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核桃种植,至2006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7.6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在核桃产业发展方面,我县主要采取了示范园点带动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千亩核桃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内核桃树势强健,平均株高3米以上,径粗15厘米以上,80%的果树已开雄花,50%的植株已挂果,去年,核桃示范园生产核桃干果500公斤。与此同时,我县还大力推广核桃+桑,核桃+黄豆的配套种植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到2006年底全县配套种植模式面积已达4500亩,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促长的目的。从明年起,核桃将陆续挂果,产生经济效益。为使核桃产业真正达到规模化、产业化,我县规划在“十二五”期末全县核桃种植规模扩大到20万亩,使全县石山区农民人均拥有1—2亩核桃,把凤山打造成广西优质核桃产业化生产基地县。

  2、烤烟、香菇试种获得成功

  我县自2005年恢复试种烟叶获得成功后,2006年,通过广泛宣传,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共有702户农户种植了烟叶,实际移栽种植3555亩,收购干烟5490担,总产值230万元,创税收40万元,烟叶生产取得初步成效,具备了继续发展的条件。

  2006年8月,我县引进试种香菇取得成功,亩产香菇达8000公斤,亩产值达5万元,坚定了我县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决定把香菇生产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产业进行开发,在做大做强“两棵树、两个果、一条虫、一张叶”的基础上致力打造“一朵菇”的特色产业。

  三、特色旅游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我县成功举办了凤山第二届国际探游节,凤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去年全县共接待境内外旅游客25.17万人次,旅游 综合收入达3778.6万元,外汇收入18.1万美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7万元,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352户,同比增长13.7%;从业人员5109人,同比增长12.9%,注册资金5603万元,同比增长16%。

  为进一步提高凤山旅游的知名度,凤山县委、县府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2006年,成功引进深圳金利和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三星级宾馆和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等项目。全县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鸳鸯洞、三门海景区、江洲地下长廊以及红色旅游等旅游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凤山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正在逐步加大,旅游业必将成为凤山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2006年,凤山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1.8:33.4:34.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实施的招商引资项目共35个,到位资金3221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4%。三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2%提高到24.4%,市政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了一批城建项目,带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四是狠抓财源建设,财税金融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4613万元,同比增长31.5%。五是狠抓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895万元,比上年44.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过去的一年,是凤山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面临的严竣形势,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经济总量还与发达地区相去甚远。目前,凤山正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将凤山的经济社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快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凤山步伐。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