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19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中共柳城县委员会 柳城县人民政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柳城县地处桂中,下辖12个乡镇、2个经济管理区,县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24亩;人口40.6万,其中农业人口34.8万人。2006年,柳城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5.4亿元,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13.5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10.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11亿元,增长16.6%。全县固定资产投资6.31亿元,增长55.9%。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20.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9元,增长10.77%。农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增长12.6%。主要做法如下:

 

  一、理好思路,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立足县情,明确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006年,柳城县立足于发展实情,对柳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认真分析,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县情,立足于柳城加快发展的优势:充足的工业用地储备量、位于大柳州经济圈中心、有条件接受柳州市工业辐射。提出了“工业立县,富民强县”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一江两路三带四区”为轴心,打造桂中、桂北工业走廊,主动承接城市辐射,努力构建柳州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确保实现柳城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柳城的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确定了重点。

 

  (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柳城县与其它县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原因多种,但根本的原因是观念上的差距,表现为发展意识不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意识到要实现经济提速发展首先要实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破除不思发展、被动发展的观念,树立积极主动想发展,克服困难求发展,扎实工作促发展的氛围,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强化创业意识,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谋事业”的氛围,把全县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激发创业热情,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

 

  二、做强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牵引力

 

   工业是柳城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柳城发展的突破口。柳城县围绕“工业立县,富民强县”这一主线,做强制糖、化工治炼、丝绸等优势行业,培育制药、农产品深加工、食品与生物制品、矿产开发等特色产业,构筑园区经济新格局,县域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一)强支柱。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做强制糖、茧丝绸、化工冶炼三大支柱产业。延伸制糖业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县三家糖厂的技术优势,利用蔗渣、滤泥、糖桔水等原料,发展造纸、生态肥、食用酒精等相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茧丝绸业以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石门山丝绸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发蚕沙综合利用、桑枝造纸、桑树皮纤维提取等上游产业,抢先发展绢纺、织绸、服装等后续产业,逐渐实现从“东桑西移”向“东丝西移”的产业升级。化工治炼业以川东磷化工、广正大磷化工公司为龙头,主动承接柳州化工冶炼业的辐射和转移,带动全县磷酸盐系列化工产品发展,扩大产业集群。2006年,制糖、化工治炼、茧丝绸等三大支柱产业共10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3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34%。 

 

  (二)育特色。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加快发展矿产开发、柳州工商业配套加工产业、制药、农产品加工、食品与生物制品业等五大“绿色”产业。依托柳州工业的辐射,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全县工业发展。2006年,全县实施工业企业技改项目53项,完成技改投入1.85亿元。

 

  (三)建园区。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构建工业发展平台。一是做好规划。以“一江两路三带四区”为轴心,充分利用柳城县“一江(融江)两路(宜柳高速公路和209国道)”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加大力度建设六塘、马山、河西、沙埔四个工业集中区,六塘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磷化工、治炼、铸造业;马山工业园区着重动接受柳州商业辐射,建设大型日用百货加工基地;河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茧丝绸深加工、轻纺、服装、制药等资源型、环保型加工业为主。沙埔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汽配、铸造、小五金及工业配件以及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二是完善设施。2006年,共投入资金1356万元,扎实推进工业区建设,完成了沙埔工业区395亩征地任务;建设河西工业区供电、供水工程;完成了六塘工业区进出口道路的规划设计工作;使园区功能得到不断完善。2006年,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增加到2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77 亿元,成为柳城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三、做优农业,增加加快发展的支撑力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劳务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确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抓调整。主要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全面实施粮食增产、科技兴蔗、扶桑优茧工程,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通过大力推广高产、高糖品种以及深耕深松技术,提高甘庶产量,进一步做好种桑养蚕技术服务、指导工作,扩大桑园面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2006年我县成功举办第二届蜜桔文化节,打响了“柳城蜜桔”这一品牌,全县的水果面积达10.97万亩。2006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3.45亿元,增长8.83%。粮食面积56.18万亩;甘蔗面积51.9万亩;桑园面积发展到10.11万亩,年产鲜茧8103吨;蔬菜面积16.32万亩。

 

  (二)抓龙头。狠抓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桑蚕业、药材业等农业产业化水平。引进了广西明兴红业有限公司、广西宏博生物科技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桑枝进行热力喷放技术造纸、利用蚕粪为原料生产叶绿素等,延长了桑蚕产业链。以甘蔗、桑蚕、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淮山、禽畜水产等农产品加工项目为载体,引资创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农字牌龙头企业,5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3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82万户。实施沃土工程、良种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生态农业34.23万亩。

 

  (三)抓劳务输出。柳城县把劳务经济作为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结构,与福建、广东地区劳务市场结对帮扶,实行订单培训,和用工企业联办培训基地,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593人,累计转移4.9万人,全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增收84元。

 

  (四)抓基础建设。2006年,共投入1032.2万元,完成了1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硬化渠道1.9公里;新建人饮工程22处,解决12659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783万元完成面上沼气池建设1200座;完成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1820座,改厕3993座;续建农村公路35.66公里,新建农村公路40.88公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覆盖农户1.7万户。

 

  四、做“活”招商,增强加快发展的助推力

 

  (一)优化招商环境。一是加快城镇建设。2006年,投资150万元完成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编工作,规划控制区15.4平方公里,构筑“一个中心、东西两城”和“东扩西移、南联北优”发展大框架。2006年,城镇建设完成投资3.37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完成了县城健身广场、柳糖路改造、文华苑住宅小区、商贸城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了县城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进一步增强城镇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能力,增强了城镇辐射力和吸引力,县城面貌不断改善。二是强化服务。围绕“发展环境优化年”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县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等制度,加强对各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做好协调服务,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建立县行政审批办证大厅,实行“一站式”运作,改善投资环境。建立柳城县中小企业网,实施中小企业扶优扶强工程,形成了“安商、亲商、稳商、富商”的招商氛围。

 

  (二)注重招商策划。强化包装项目,把开发旅游业项目、深加工项目、商贸经济项目等为我县招商引资重点,做好招商项目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完善招商项目的评审筛选制度,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带动能力和生态影响。创新招商方式,举办柳城县桑蚕产业专题推介会、第二届柳城生态蜜桔文化节,积极策划宣传我县招商项目和投资环境,以会招商,以节招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到我县实地考察、投资兴业。一会一节期间,共与9家企业签约,意向投资6.16亿元。突出招商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区域,主攻几个企业、几个老板,大力开展专业招商活动,提高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积极承接柳州市大型企业,寻找合作项目,主动接受柳州的工商业辐射和产业转移,拓展柳城经济发展空间,柳磷化肥、华祥塑业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柳城,为打造柳州工业配套加工基地创造了初始条件。2006年,全县新引进招商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3.63亿元,比上年增加475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2.74亿元,比上年增加5129万元。

 

  2006年,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强优企业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经济仍是弱项;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投融资渠道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新上项目带动能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够快,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加快发展意识不够强,机关工作作风和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立县、富民强县”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方向,突出“发展、富民、和谐”三大任务,紧扣“项目建设落实年”、“城镇建设推进年”和“干部作风建设年”三条主线,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开发开放、富民优先、城镇带动、协调发展”五大战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