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辖7镇3乡,总人口41.99万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国道209线由北向南贯穿全县6个乡镇,来宾至武宣二级公路、武宣至平南二级公路由西向东横跨5个乡镇;黔江河属珠江水系,绕县城而过,上接柳江、红水河,下与西江交汇直通珠江三角洲,水运交通便利,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近年来,武宣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按照“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商贸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7.12亿元,增长18.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5.4:26:28.6;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73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3元,比上年增长18.71%;农民人均纯收入2663元,增长14.24%。我县发展县域经济主要的做法是: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也是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武宣作为农业县,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县依托资源优势,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和广西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一)做大做强蔗糖业,延伸蔗糖产业链,巩固支柱产业地位。蔗糖业,是武宣的传统支柱产业,县内有两家制糖企业,其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占全县规模以工业的70%以上,上缴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在上。为做大做强蔗糖业,一是不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制糖企业原料蔗供应,2006年全县甘蔗种植达35.7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预计2006/2007榨季进厂原料蔗160万吨左右,比上榨季增加72.4万吨。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快蔗渣纸浆、食用酒精、生态肥等项目的建设,延伸蔗糖产业链,使我县蔗糖业形成制糖—纸浆、制糖—食用酒精产业链,提高蔗糖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大力发展矿产业。武宣的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发现的矿种有:锌、铅、白云石、重晶石等25种,探明大、中、小型矿床、矿点66个。为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武宣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加快铅锌矿、锰矿、白云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开发,使我县矿产业形成采选—加工—冶炼产业链。2006年,全县新开工投产的铅锌矿采选厂6家,全年锌精矿含锌量达1.7万吨,比上年6670多吨翻了一番多。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矿产业经营管理秩序,成立了矿产品管理领导小组、矿产品管理监察大队,建立矿产品交易市场,出台武宣县矿产品经营管理暂行规定,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等非法采矿行为,规范矿产品经营,全县矿产品税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全县矿产品各种税费收入达40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3000多万元,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大力培育林业、轻纺等新兴产业。一是通过引进广东湛江信威工艺品有限公司投资收购武宣六峰山林场,成立广西长林木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发展林产业。2006年该公司木材加工项目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并实现产值突破1亿元,上缴税收近400万元,提供就业机会2000人次。二是引进广东中山锦兴制衣实业有限公司加快制衣水洗项目建设,通过制衣水洗项目的建设,以商引商,引进纺织、服装加工等项目,使武宣纺织、服装业形成一个产业群,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42.7%,矿产业和木材加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激活第三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武宣县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国有土地,走出了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发展路子。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凯丰商贸城、仙蜜园住宅小区、高立山步行街、时代骊都住宅小区等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并开工建设建材鸿城、华奇国际大酒店、鸿福鑫城和城南旧城改造等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2006年这些重点项目完成建筑面积14.22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1.23亿元。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一批县城亮化、绿化、美化工程,2006年我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启动了县城道路改造、排水系统改造、公园景观建设等城建“十大工程”,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面貌不断改变,居民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城镇的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带动了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保险、餐饮服务、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
三、围绕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按照“稳粮、强蔗、优果、扩畜牧、食用菌、茶叶”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特色、安全农业,培育名优、特色产品。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9亿元,同比增长9.6%;粮食总产量14.34万吨;甘蔗种植面积达35.7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预计2006/2007榨季进厂原料蔗160万吨左右,比上榨季增加72.4万吨;全县水果总产量8. 58万吨,同比增长3.4%;林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造林3.58万亩;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全县肉类总产量达5.5万吨,同比增长6.3%;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全县实施农村人饮解困工程28处;完成水利项目建设155处,完成投资1029万元;由制糖企业投资建成了工业反哺农业标志性工程二塘西江槽蔗区水利灌溉工程,灌溉甘蔗面积近万亩;新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25个,其中,农村公路23条,共92公里、渡改桥1座、渡口改造1个,总投资2400万元,年内完成投资900多万元;沼气池建设完成1259座。三是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三里镇灵湖村、武台民族文化村和二塘镇樟村三个试点村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均取得新进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为引进更多的项目,武宣县从改善投资软环境入手,通过推行机关行政效能监察、建立民主测评行风制度和进企业检查备案制等措施,狠抓软环境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中梗阻”的问题,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同时,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出台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使招商引资工作连年实现新突破。2006年该县新引进项目共17个,其中,工业项目13个,城建项目1个,其它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7.89亿元;续建项目13个,总投资6.26亿元。累计新增到位资金3.85亿元,增长24.5%。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共28项,项目总投资11.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51亿元,同比增长74.7%。由于项目建设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完成7.05亿元,同比增长33.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
融安:技能培训助就业
6月22日,在融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融康社区,叉车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叉车技能培训。近日,融安县举办叉车司机培训班,主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示范操作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