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26日 来源:广西统计信息网 作者:广西统计信息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在这开局之年,天等县各级党委、政府更为重视和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问题,加强领导,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而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据统计,2006年天等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000元,达2221元,比2005年增加了152元,增长7.35%。
    
    一、农民收入的构成及特点
    
    1、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天等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29元,比上年增加36元,增长4.54%。其中,人均从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为57元,增长23.91%;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736元,增长2.22%。工资性收入在全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达37.33%,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家庭经营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占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341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增长8.9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在全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59.50%上升到今年的60.38%,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088元,增长9.13%。家庭经营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3、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所占的份额较小。2006年农民人均财产和转移性收入为52元,同比增加7元,增长15.56%。在全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34%。
    
    二、拉动天等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宏观政策和环境有利于加快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贯彻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2、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4年以来,天等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从降低农业税率到全部免除农业税,从种粮直接补贴到粮食综合补贴,从补贴小麦、玉米到补贴全部粮食作物,天等的惠农政策三年迈了三大步。2006年,该县继续实施粮食、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给种粮农民予以了更多的补贴和更大的支持。这种不仅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而且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新型制度,开创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纪元,使农民享受了前所未有喜悦和更为优厚的待遇,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一是去年以来,天等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府的统一部署,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给“酸、甜、苦、辣、香”五味特色农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二是养殖业生产前景看好,畜牧品种逐步优化,特别是“牛品改”工程效益逐步显现;三是退耕还林工作力度继续加大,使农民得到的补贴增加。农村住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为2240元,比2005年增加224元,增长12.22%。其中,人均农业收入1073元,同比增长18.96%,人均林业收入17元,同比增长2.4倍;人均牧业收入1143元,同比增长5.93%。
    
    4、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天等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今年以来,该县农村劳务输出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县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全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4.5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37.33%,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3.6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5、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增收。今年以来,天等县各级政府继续加大税费改革力度,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行为,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强了农村发展的活力。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仅为2元,比2005年减少4元,下降了66.67%。
    
    6、国家基建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民增收。一是该县今年以来加大了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城镇、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增加,农民从政府各部门得到的各种补偿和收益增加;二是国家基建投资、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使农民在县域内转移就业的空间扩大,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天等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总的来说,
    
    天等县在农民收入渠道中,以第一产业为主要收入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当多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全县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四大构成成分中,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担当着农户总收入的“领头羊”,而第一产业收入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又唱主角,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却逐年下降。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单一,过大地依赖第一产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持续增收则受到较大影响。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制约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牧业初级产品在保存、运输等方面的消耗远远超过其经过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农户对农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就进行低价甩卖,获利不多。据了解,天等县目前高档次、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小、差,发展缓慢,造成农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升,对农民稳定生产和稳步增收极为不利。
    
    3、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就业空间狭窄。目前,天等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仍较低,综合文化水平还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由于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好以从事传统农业作为主要经营项目,外出打工者也多于从事低收入的体力活为主,这使农村居民的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另外,低层次的科技专业素质,使许多农民无法及时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应变乏力。这种状况大大地妨碍了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
    
    4、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民在市场中创收的弱势地位没有改观。市场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目前,天等县农村市场仍存软肋。表现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较为薄弱,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卖难、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农村商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从而造成产业结构与农民增收成效不明显,甚至失效的结果。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稳步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促进农民增收。
    
    2、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工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打造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发动和鼓励社会经济能人做好农产品的收购和外调工作,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转变作风,为本地或外地的流通户提供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同时简化各种审批环节和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可能地给予优惠。二是强化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或获取信息,使农民赢得订单,保证农产品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得好价钱。三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把市场建成集交易、信息、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场所,满足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四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级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能人到天等投资办厂,搞好农产品加工。通过发展加工业,带动惠及千家万户的“酸、甜、苦、辣、香”五味农业的发展,让农产品增产增效,真正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规范农资市场,防止乱涨价,制止假冒伪劣商品害农坑农;二是规范涉农服务项目,控制物价过快增长,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建立农村信息市场,为农民提供供求、价格、流通等方面的信息。四是规范劳动力市场,避免农民外出从业的盲目性,防止上当受骗。通过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化解农民闯市场的风险,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民通过市场创收的能力,从而保证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4、抓好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科教兴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型”增收。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处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的过程。坚持科教兴农方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移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关键。目前,着力的重点:一是围绕投入产出水平,以实施“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水平,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二是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如改良牛品种,提高肉猪瘦肉率,培育反季节菜果等;三是以提高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四是加强对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实用和常规农业技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