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30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唐定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 荔浦县兰花现状:广西兰花看荔浦,荔浦兰花看双江、

  荔浦县的兰花爱好者曾对兰花总结出有趣的三句话:“好花好草丢不了,经济效益快又好,最有刺激是玩草”。在荔浦县,目前,有从事兰花种植群众8万余人,所收集到的名花品种达150多个,县内成立了由县委、县人民政府牵头的“荔浦县发展兰花产业领导小组”及民间自由组织的“荔浦县兰花协会”,2004年9月从只有40人的荔浦县兰花协会建会至今已达250多名会员。近三年来,全县兰花去年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全县种植的兰花有春兰、春剑、蕙兰、墨兰、寒兰、连瓣兰等品种。特别是该县的“斑马丽兰”、“壮锦牡丹”及“沙瑶妹”更是兰花中一枝独秀,深受中国兰花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赞誉。

  在荔浦县爱兰之士眼里养兰花只有赚不会亏,通常买一株普通兰花5—10元,或买一把从山下刚采回的野生兰花只要花10多元,可经过精心培育,也许就可以卖上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几十万元的。就算普通草的交易,稍加包装,兰花的价格也只是有升而不会降,因此买卖兰花又成为了一种既不冒险又最刺激的交易。

  在该县的双江镇11个行政村群众素有种植兰花的习惯,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兰花的收集和培育、栽培与繁殖、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据统计,双江镇已有600多户兰花种植专业户,种植面积达760亩,超过220万盆,形成了官相、秧家洞、龙坪、鱼塘、六令、广福等兰花种植专业村。渐渐形成了“广西兰花看荔浦,荔浦兰花看双江”的新格局。

  二、 经济效益:一苗兰花价值80多万

  发“兰财”的人在双江镇可谓数不胜数,有的专门发展上万元一株的珍品兰花,有的则专门种植普通的兰花;种珍品兰花的居多,但种普通兰花的也不少;你发大财,我发小财,兰花产业在双江形成一个让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双江镇兰协副会长、官相村委主任韦从刚,1999年经过村民选举到村委任副主任的,自从当上村委副主任后,他处处为村民们着想,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2002年冬天,他开始收集整理兰花的资料,开始上山采集兰花回家培育、研究、繁殖,同时以兰会友,积极跟外界兰友勾通联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带来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地的老板前来本村里买兰,让村民们增长见识,了解外界。经过几年的学习与摸索,韦从刚对兰花的习性、品种、品质、市场都了如指掌,并培育出了叶艺、花艺品种的兰花5000多盆,价值上百万元,他所培育的兰花在2003年桂林兰花展、在全区2004年南宁园艺博览会上、在2005年广西第三届桂林•荔浦(首届)“双江杯”兰花展销会、2006年中国首届(荔浦)寒兰展销会等等展览上均获得金奖、银奖。2005年他培育出两株国兰里少见的精品兰“壮锦牡丹”和春剑奇兰,2006年末,在一位台湾老板的请求下预想80万卖走一苗 “壮锦牡丹”,结果被韦从刚拒绝。同年,他另以天价卖出了一株春剑精品后,换回了一辆14万多元的商务轿车及在县城里买地新建起一座高4层的大楼房。韦从刚已成为了荔浦县农民种兰超百万元的典型大户。在他的带领下双江镇官相村有20多户兰花专业户,一年养兰花收入少的一户均在3000—5000元,多的一户收入在3—5万元不等,目前,该镇官相村早已成为了我市爱兰之士们熟知的村屯。

  在双江镇还有会长韦凤平、副会长何建强等人也培育出了许多名兰及变异精品种类,曾多次获广西和全国兰展金奖、银奖等,也都属于该镇上响当当的典型兰花致富人。

  三、 社会效益:用“兰文化”建设新农村

  荔浦人在与兰花结识、结缘并相依、相存的过程中认识到,兰花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用“兰文化”建设新农村事半功倍。

  在双江镇官相村,兰花种植蔚然成风,全村的精神风貌也为之一新。以兰花为媒,官相人不断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个投资160万元的官相兰花文化示范村正在加紧建设中。不久的将来,展现在村民面前的将是一番“赏花中君子,游田园风光,住农家小院”的“世外桃源”新景象。

  在秧家洞屯,更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种植兰花致富后,那种注重村容村貌美化绿化的自觉性。领会到当地农民与兰花相处、相知、相融、相磨合的兰花文化氛围。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上有声有色,他们充分利用村边、屋下、果园、楼顶等空闲地建立了小兰园,既美化了居住环境,又增加收入。许多农民在种兰养兰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性,从过去的“要我建设新村”,变为了“我要建设新村”。在该屯共有75户,户户出资出力,自筹资金近5万元,投工2400个,修、扩建了一条长1000米、宽12米的主环村水泥路,并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拆除旧房、建新房。在思想上:种植兰花后让村民们,逐步改变了一些不文明的陋习,讲文明、爱卫生、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良好风气越来越浓厚。每年一届“苗木杯”篮球赛,充分活跃了该村群众文化生活,全年村中无一人参与赌博、打架等不法行为。该村在建设生态农业旅游新农村中,以生态农业旅游为龙头,提出了“反租倒包”的土地流转形式,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

  用官相村委主任韦从刚一句话说“如今我种兰花是在种一种文化、一种心情,而不单单是为了金钱”,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兰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供稿:荔浦县委宣传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