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纪 哲 韦炳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笔者近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古良村王二屯走亲访友时发现,全屯10多户人家,户户搞编织加工。在村民陆建文家中,笔者见到他家71岁的老奶奶坐在屋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编织工艺品。老奶奶说,像她这样一天可以轻松地挣到8元至16元钱。

  据有关部门统计,都安全县已有10.3万农民像陆家老奶奶一样,坐在家里为全县20多家、年出口额近亿元人民币的编织工厂或公司工作。

  “去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里就引导我们增收。编织工艺品,我们农民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我们当然就有积极性啦!”笔者在都安东庙乡弄工村板堆屯蓝仁新家采访时,这位瑶族青年一边编织工艺品一边赞扬好政策。他说,他家3口人不用出远门打工,全年在家“上班”,每月可领到1600多元的“工资”,加上兼种4亩多的田地,一年有两万多元的进账哩。

  在地苏乡丹阳村二劳屯蓝诚家的院子里,一帮男女正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手里还忙活着什么。“喏,那些村民就是在编织工艺品!”陪同笔者采访的丹阳村村干部苏相校老远就指着说。地苏乡是都安瑶族自治县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发展最成功的乡镇之一,有“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的美誉。这些年,竹藤草芒编织加工几乎成了丹阳人的“四季活”;现在还不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再过一个多月,即到春季广州交易会的前几天,村里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赶“样品”,那场景那才叫“壮观”呢。

  “大爷,您这拉回来的是多少编织原料呀?”笔者在村口碰见69岁的蓝大爷,大爷笑着回答:“这些金线藤,一车大约1000公斤。我每天就负责从地苏街大老板那里运回编织原料来,然后再将村民们编织好的工艺品送到编织公司去。”蓝大爷的二儿子蓝标耀接过话头:“老人就是闲不住,每天一早起床就去拉原料,然后发给我们来编织。他挣的钱比我还多呢!”“这编织工艺品可有讲究,不得淋雨水和发霉。否则,出口到国外就会被打回来。”一旁的瑶族小伙子蓝诚认真地告诉笔者。

  “编织原料不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自己上山去收割的吗?为什么要去街上老板那儿拉?”见笔者有疑惑,年轻的蓝诚便带我们来到地苏乡的街上。尽管春节刚过,到处还是浓浓的年味,可沿街门面随处可见正在忙碌着将编织原料过称、装车、运送的人们。中年女老板黄卫林告诉我们,为了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她已经连续9年到越南、凭祥、靖西等区内外去采购编织原料了,然后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千家万户编织加工生产工艺品,接着再由编织协会上门收购产品送到编织公司,最后由公司分类装箱打包上车,按“订单”发货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市场销售。

  在都安藤王编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莫家丰高兴地对笔者说:“将编织工艺品的首道工序放在千家万户,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场地,质量同样可以保证。近几年来,国外大老板都亲自来我公司检验产品;我每年要出口2000万元的编织产品,销往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外市场,从没有被退货或者受到经济损失,也没有返工重做过。”

  编织工艺品是都安农民群众的传统产业,其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都安瑶族自治县国税局的资料显示:2000年都安才有16家编织加工厂(场),而到2006年已发展到25家编织公司、工厂;2006年都安全县编织工艺品产值达812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691万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64.7%、62.4%。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