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猛 黄启武 杨振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干牛粪能卖到4角钱一斤?”

 “干稻草能卖到2角钱一斤?”

  你还别不信!在位于武宣县桐岭镇的县委党校食用菌生产培训示范基地,记者了解到:桐岭镇的食用菌种植火起来了!在14个村民委的260多名农村党员带动下,全镇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到75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就可实现人均增收150元。赚钱了,眼热了,大棚越盖越多,摊子越铺越大,牛粪、干草这乡野俚俗之物自然就稀罕起来了。

  像这样传技党员、带富群众的“基地课堂”,武宣还有不少。2006年,该县以县委党校为龙头,整资源拓实力,共建立电工、焊工、甘蔗、食用菌、桑蚕等培训示范基地43个,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广、优势互补的“大党校”培训体系。

  2月10日,全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组织的一支百人参观团到武宣现场参观,对该县县乡党校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赞赏有加。率队参观的自治区党校一名调研员评价说:“武宣县乡党校改革的成功在于能很好地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相融一体,使‘大党校’成为万千党员培训的新平台。”

  在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武宣县从优化配置县乡党校培训资源入手,构建起全新的培训网络,实现县乡党校改革与农村党员培训“双破题”。

  该县把组织部门原有的培训组织协调、整合职能赋予县委党校,明确县委党校具有协调、指导和检查乡镇党校、县直部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过去涉农部门组织培训多是“各自为战”,现在,科技、卫生、农业、水产畜牧、水果、扶贫等有培训任务的县直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都要向县委党校汇报,经教改办审批方可进行,克服了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的弊端,增强了党校的向心力。

  针对县乡党校教学点少、面窄的问题,该县建立起“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培训中心户”的三级培训体系,各乡镇党校还在行政村设立教学点,在培训中心户开展“一帮十”活动。目前全县共建立教学点142个,培训中心户312个。同时,该县将县职业技术学校整合为县委党校分校,把党校理论知识培训与职校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开办面向农村党员、社区党员、企业下岗党员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班。各类具有相当规模的种养基地则被开辟成为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的示范基地和教学课堂,在农村党员大培训中大显身手。

  体制理顺了,框架搭好了,软硬件建设紧跟而上!2006年以来,武宣县投入170多万元用于县乡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县委党校修缮一新,连10个乡镇党校也全部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和新的课桌椅。在此基础上,通过“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方法,组建起了由上级党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为客座教师,当地领导、技术人员和乡土人才为兼职教师,各类党校培训机构教学人员为专职教师的“大师资库”,较好地解决了县乡党校师资缺乏的难题。

  有条件学,有东西学,广大农村党员纷纷走进“大党校”,领取培训菜单,按需自主选学。该县还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模式,顺势开设了“流动课堂”、“协会课堂”和“惠民课堂”等,送教上门,让广大农村党员“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家门”。2006年以来,该县开办“流动课堂”、“协会课堂”、“惠民课堂”1000多期,培训农村党员5.5万多人次,从中涌现出“种果大王”莫测旋、食用菌种植大户何开忠等一批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党员。党组织的威望得到提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去年该县有571名农村积极分子申请入党,光是各种致富能手就有182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