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02日 来源:防城港市港口区农业局 作者:黄国锋 黄乃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港口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注重从实际出发,与资源优势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滨海特色新农村这个主题,以突出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致力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淡海水养殖业。2006年,港口区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显现了港口区农业产业浓厚的滨海特色。

  据统计,该区2006年海水养殖产量117124吨,总产值31707万元。同比增长3.4%和11.5%。其中对虾养殖面积达6420亩,同比增长6.7%。大蚝养殖面积9720亩,同比增长15%。

  ——着力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港口区依据“大港口、大工业”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销售前景看好的高效经济作物,通过积极推广优势和特色农业的生产种植力度,农产品结构和品质不断优化。一是把部分低产保水保肥较差的咸酸田改种优质红衣花生、优质玉米、马铃薯等高效作物。全年调整改种优质红衣花生面积1500多亩,改种玉米面积达600多亩,利用冬闲田改种马铃薯面积1000多亩;二是把较低产的旱坡地改种优质水果和改种时鲜蔬菜。全年新增水果面积700多亩,蔬菜面积比去年同比增加45亩;三是把部分低产咸酸田改造为虾蟹塘,从低效种植业向高效养殖业“晋升”,累计改挖虾蟹塘面积达3000多亩。家住公车镇沙港村洲新组的对虾养殖户骆叔作了一个对比,5亩地,按亩产稻谷1000斤,参照市场价0.75元/斤估算,产值共约3750元;家里的5亩虾塘,一造虾投入成本1.6万元,按正常产出,产值至少可达4.8万元,纯收入可达3.2万元,较种植水稻相比,对虾养殖产值是水稻产值的12倍多。同时,大力推广“三免”和“三避”等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城郊型农业,扩大名特优品种种植规模,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发展盆景、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种植效益显著提高。

  ——着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认真贯彻“科技兴农”战略,以种子工程、优果工程、优粮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为载体,切实抓好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2006年,该区加大种子工程的实验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杂交水稻品种(准两优527、先优95、博Ⅱ优859、优Ⅰ998、博Ⅱ优3550等),杂交玉米品种(隆玉2号、迪卡007、正大619等),红衣花生,脱毒马铃薯等一批优良品种,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全年引进新品种8个,现面上推广应用的新品种8个。全区推广杂交水稻面积37545亩,占96.16%;推广免耕抛秧栽培面积20000亩,占水稻面积51.2%,有效地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耕作习惯,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85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贡献率提高6.5个百分点。

  ——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港口区切实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紧、抓实、抓细、抓好。该区农业部门积极会同相关部门,通过上下联动,多方筹措资金,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家课堂”等为培训基地,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玉米免耕栽培、马铃薯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淡海水养殖、农产品加工、家电维修等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外出务工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据统计,2006年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人数208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000多份。全区新增农民外出务工707人,2006年全区累计外出劳务人数已达1.36万人,农民外出务工增收272.2万元,实现全区农民人均增收47.1元。

  ——着力实施农民增收项目,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该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以“市场导向、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龙头带动、科技支撑、规模发展、确保增收”的农业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农民增收项目共16个,增收项目分为种植业(劳务输出)、水产畜牧业、林业和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项目涵盖了农、林、水、牧、渔、加工及劳务输出等。通过采取多种渠道,坚持多管齐下,广开增收门路,采取措施有力,2006年实施的增收项目进展良好,实现农民增收11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6元,比上年增加201元,同比增长6.2%。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