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狗年已展千重锦,猪岁再登百步楼。过去的2006年,是我区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的一年,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硕果累累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全区农业大灾之年实现了钱粮双增收,各地涌现了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典型。岁末年初,我们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评出了2006年度“特色农业10大示范村”、“特色农业10大强镇”和“特色农业10大强县(市、区)”。今天推出的专栏,集中宣传“特色农业10大强县”,目的是通过宣传典型,带动全面,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更好成绩,实现更大突破,创造更新辉煌。

  2006年,宜州市桑蚕业迅猛发展,成为全区“领头羊”——全市桑园面积24.66万亩,比上年剧增37%;养蚕户数达9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0%以上;全年鲜茧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全年加工干茧量达6000多吨,生产白厂丝总量达1800吨,全市户均收入万元以上的村(屯)达27个。

  专家评说:宜州市已初步实现了“桑蚕大市”向“桑蚕强市”的历史性转变。宜州以“桑蚕产业强县”的身份,挤入2006年广西特色农业10大强县(市、区)之列。

  成就令人瞩目,成绩的得来有迹可寻。

  首先,宜州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活力。率先在广西放开干茧市场,安排蚕业生产专项小额信贷,政府对上规模桑园及桑农给予补助,优先安排桑蚕生产用地……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激活了桑蚕生产源头,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其次,宜州狠抓技术培训,强化基地建设,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2006年全市共举办桑蚕技术培训班568期,培训蚕农8.5万人次,无偿发放养蚕技术资料20万份,聘请自治区蚕业指导总站等蚕业专家作为该市蚕业生产技术顾问。同时,狠抓桑蚕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蚕-桑-沼-灯-鱼或蚕-桑-菇等生态技术12.8万亩,有效促进了全市桑蚕生态家园的建设。

  第三,加强服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宜州以蚕区村屯为单位,发动蚕农组建桑蚕协会959个,形成了“企业+协会+蚕农”的发展模式,增强了蚕农抗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益。此外,根据桑蚕生产布局,及时增设烤房,使蚕农能就地销售鲜茧。至2006年底,全市证照齐全的烤房达175家。

  第四,强化监管,提高产业整体质量。宜州从蚕种管理、鲜茧收购管理、蚕茧质量管理等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监管措施,同时,蚕茧市场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全市烤房,并开展蚕茧市场清理整顿大行动,树立宜州蚕茧品牌的良好声誉。如今,宜州市每吨干茧销售价比周边县高出2000元左右。

  第五,工农互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一方面加强与江浙等地的缫丝加工企业合作,解决加工能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缫丝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丝绸城”,努力把宜州建设成为我国丝绸重要加工基地。

  (由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供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