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徐德坤 黄建文 卢广汉 秦崇广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节前夕,容县经济开发区田鸡岭山头一片沸腾。十几台推土机在紧张地平整土地。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邓冰说:“今年开发区要新建10万平方米的厂区,为不断涌进容县的企业提供生产场所;目前有10多家东部产业转移的电子企业正等着搬进这里生产呢。”

  是什么原因让容县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投资者?

  容县人告诉记者,满城亮丽对客商很有吸引力啊。该县荣获“国家卫生县城”之后,又认真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使全城越来越美丽,从而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客商。

  环境脏乱差,招商商不来,来也留不住

  整洁的街道、亮丽的市容、怡人的环境,进得容县县城,真有点乐不思归。可是,这一景象在几年前是看不到的。

  容县是广西第一大侨乡,有70多万同胞在海外,故有“国内一个容县,海外一个容县”之称。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环境的脏、乱、差,让许多外商、侨商望而却步,甚至引进了“三资”企业也“雁南飞”。广东黄老板2004年到容县考察,晚饭后散步时,看到县城脏乱不堪,连忙摇头说:“这叫我们怎么放心投钱进来呢?”他无奈舍近求远,把1亿多元的工厂建到了重庆的涪陵郊区。

  多次挫折,声声警钟。容县的领导只好动员机关干部走上街头搞好城市清洁卫生。当时,有些干部想不通:“我们干部岂不成了‘扫街佬’?”

  然而,英雄所见略同。玉林市委、市政府适逢其时,提出建设“玉贵走廊”,掀起了“爱我玉林,建我家园”的建设热潮,给了容县抓清洁市容极大的肯定、支持与鼓舞。

  容县顺势推进,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举全县之力,改善市容市貌,先后获得了“自治区卫生县城”、“自治区文明县城”等光荣称号,并在2006年3月,领到了广西惟一的“国家卫生县城”金灿灿的奖牌,改善了投资环境。

  市容整洁,满城亮丽,客商纷至

  由粤港澳回到容县投资容县凯锋电子有限公司的劳兴业总经理告诉记者:“容县环境优美,工业园区还设立专职保洁员,周边环境非常清洁,回容县投资办企业我增强了信心。”这位“容县游子”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在2006年投入800万元的基础上,2007年上半年打算再投600万元上MP4生产线,而第三期投入1000万元的项目又在与东盟的一个国家洽谈。

  中国电子元件8强之一的江苏晶石科技集团董事长冯建湘,2006年春来到容县考察,看到该县县城整洁,市容靓丽,认为容县是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决定拍板投资4亿元在容县经济开发区兴办玉林晶石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如今,在该区落户的企业已达51家,其中去年落户32家。

  印度尼西亚投资商林瑞祥先生的公司主要生产手机充电器、电池、手机配件及高科技含量的其他电子产品,产品畅销东南亚、西欧等30多个国家。2006年,林先生来到容县考察,当即决定投资8500万元在容县经济开发区电子科技园兴办容县骏瀚电子科技公司。

  于是,“一区多园”的容县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建设了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电子科技园、林产工业园,为产业聚集造就了平台,初步培育发展了电子信息、食品制药、林产化工、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引进了晶辰、晶石、殷天、立盛、凯锋、合冠、菱光、骏瀚等27家电子企业,总投资超过12亿元。晶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与东芝、索尼、松下、飞利浦、摩托罗拉以及海尔、海信、长虹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去年,容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亿元,实现工业税利1.15亿元,增长35%。电子、健康、林产化工、机械制造、陶瓷建材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据容县工业总产值的50%。容县财政收入去年突破了3亿元大关。

  “我县没有什么资源优势,但把环境改造好了也会成为我们的资源,环境也是生产力。卫生改变形象,清洁促进发展。”容县县委书记杨家庆感慨万千,“‘国家卫生县城’和‘城乡清洁工程’效应已成为容县对外宣传的新名片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城乡联动,全民参与,创出新天

  容县“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主要是建立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共享和谐”的长效机制。

  城区——小庙管大神

  城西社区的党支书杨广球,是一位热心社区事业的老太太。4年前,她从县信访局副局长的位置退下来,便投入了社区工作。她所在的社区管辖着交通局、环保局、卫生局等单位所在属地。她创新提出了组建“党员志愿队、夕阳红志愿队、巾帼志愿队、复退军人志愿队、少先队志愿队、共青团志愿队”等六大志愿队协力“创卫”的举措,使社区成了县城各社区学习的典范。

  容县及时把城区划分为7大责任区,并由城建、交通、工商、交警等7个部门为牵头单位,组织协调各责任区内的部门、门店、居民,对责任区内的环境卫生秩序进行综合整治,落实“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工作。该县还创新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配合、两办督查、社区管理、居民参与”的五级“创卫”网络,实现了“创卫”管理无缝覆盖。“创卫”工作由社区说了算,由所辖社区进行检查考核,实行“月检季评”检查制度,群众风趣地说,是“小庙管大神”。

  农村——与城镇大联动

  在容西乡祖立村王江的家里,记者闻到一股兰花的幽香,故意靠上去闻一闻花香,主人便说我们是外行,说兰花香是靠花的一闭一合放出香气来,而不是靠闻出来的。这是记者在容县遇到“尴尬”的一幕。

  祖立村立垌屯已有兰花160万盆、兰苗500万株,成了省级兰花基地。据了解,容西乡居民家家户户都摆放有兰花等花卉,而容县县城各机关每间办公室里摆放的兰花,都是由这一农村兰花基地的农民提供的。这爱美意识、环保观念的普及与浸透实在令人赞叹。

  人们都说,“城乡清洁工程”的难点在农村。容县为了攻克这一难点,实行了城区、乡镇、自然村三级联动的办法,使清洁卫生盲区得到了有效整治。该县以创建文明村镇和卫生村镇为载体,将“门前三包”、分区负责、环卫专业管理等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向农村推广。城里人出钱出力出技术,协助农村硬化道路,治理污水臭水,改水改厕,推广使用沼气。乡镇都成立了环卫队,西山村还把环卫站建在村里,成为广西首创,把清洁卫生工作辐射到村屯。

  容县环卫站除了每天完成城区地面清洁卫生外,还要深入指导农村。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清理难题,该县环卫站与有关村民签订了垃圾处理协议,派出专人定期进行垃圾清理。立垌屯除了落实两个人每天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时清扫之外,还坚持每周一次在全屯开展大扫除。到2007年春节,容县已累计改厕9.88万座,80%的农户评上了文明卫生户。

  村边有垃圾池,庭园种花种草,门前有绿化带,地面干干净净,已成为容县一道道风景线。

  保洁——16小时不间断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容县各机关都自觉到各自的卫生责任区去打扫卫生,县委一班人都在其中。在中环三叉路口,县委书记杨家庆一边扫一边对记者说:“今天是我县每周一大扫的时间。”在他身后的街旁,一块牌子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标明了容县“城乡清洁工程”的责任单位、责任地段。据了解,全县这样的牌子树起了100多个。

  容县还建立了街道每天16小时保洁制度,实行动态保洁。即无堆积物、无果皮纸屑、无砖头瓦砾沙石、无污泥积水、无泼撒物、无人畜粪便等“六无”标准,达到街道和人行道干净、墙根干净、树根干净、花带以及周边干净、沟渠斜坡干净的效果。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容县几年前引进的企业十有八九“三废”不达标。

  痛定思痛的容县先后关停和搬迁了位于县城中心的沙砖厂、造纸厂、塑料有限公司、制动密封材料厂和制革厂等一批污染环境的企业。现在的容县经济开发区进行了开发环保总评。容县的决策者说,对新引进的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记者点评:环保也是生产力

  环保也是生产力。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名言,也是容县实践的印证。

  20多年前的1986年,广西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就诞生在容县。这家叫华隆电子公司生产的电子表戴在腕上不知让多少人投去羡慕的目光。然而,由于环境的原因,该产业没有做大做强,以至于20年后,容县人不得不走电子产品的环保之路。

  环境的破坏对于容县人来说有过血一般的教训。他们最初接受东部产业转移时上马的项目就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烟花炮竹厂……痛定思痛的容县人最后只好坚决把它停了。

  容县是广西最大的侨乡,应该有许多外资企业才对。应当承认,确实有不少外商想到容县投资,但是,县城的脏乱差又让外商望而却步,外商最终留不下来。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之后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无疑提升了容县的对外形象,使容县对外宣传有了新名片,招商引资有了金字招牌,使付出的艰辛得到了回报。电子城的崛起让他们感受到了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所带来的良性循环的好处,享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环境优,人气旺,经济兴,实力强。容县去年的财税收入突破3亿元,他们靠的不再是牺牲环境。他们已深谙“环保也是生产力”的道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