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杨志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永福县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探索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调优结构、龙头带动、劳动力转移等措施,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06年,该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0046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175元,增长9%。

  优化产业结构,以现代农业促农民增收。该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不断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构建起“南养北种,互有渗透”的格局,实现种养业两翼齐飞。该县形成了罗汉果、山葡萄、木薯、柑桔、肉鸡、西红柿、桑蚕等十大生产基地,面积超过30万亩,种植业上重点推广无公害生态种植技术。到2006年底止,全县已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300盏,面积达7万亩,果蝇诱捕器3000个,黄色粘虫报5000块,年为群众节支500多万元,去年该县还推广应用农作物“三避”技术5多万亩,亩产值增加400多元,目前全县已有罗汉果、西红柿、柑桔、优质米等6个国家无公害产品,全县种植业人均增加纯收入近100元。在养殖业方面,该县走“小规模大连片、小分散大集中”的小区集中饲养之路,大力发展家禽、瘦肉型生猪等的养殖,年出栏生猪30万头,家禽出栏768万羽,仅养殖业一项,给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0元。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该县培育出初具规模的制药、酿造、养殖、优质米、竹木加工等30余个龙头企业,成为助农增收的大梁。1年来,桂林农乐米业及绿禾公司以定单形式发展优质谷种植10多万亩,受益农户2万多户;桂林荟力公司与农民签订回收木薯合同,使全县木薯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在制糖业的带动下,全县3万多亩甘蔗给群众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桂林中族中药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区最大的罗汉果加工企业,中族牌罗汉果被评为国家名牌农产品,有企业的带动辐射,全县罗汉果种植面积4.5万亩,产值过亿元。

  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减法”促农民增收。该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6万多人,近年来,该县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以工业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全县境内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近4万人。同时该县通过校企培训、劳务输出等,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2006年,该县输出剩余劳动力3600多人。目前,全县已有5万多人“洗脚上岸”,从事非农工作,其数量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0%,年工资收入2亿多元。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以加大投入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该县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的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修建、维修乡村及屯道路,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加强能源建设,投入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修建了1万多座沼气池,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三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去冬今春,该县将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进行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渠道修建、防洪堤建设等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设施的灌溉及排涝能力,实现农作物旱涝保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