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3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韦祖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宜州市以产业项目为龙头,科技为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启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至今,成功实施7大农业产业项目,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2400多期,培训农民达26.8万人(次),农民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普及推广获经济效益4亿多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之初,宜州市就把“产业项目带动农业增效,科学技术确保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实施了桑蚕产业、甘蔗产业、粮食产业、优质蔬菜、牧草养牛、速生桉种植、“优果工程”等7个产业项目,其中,桑蚕产业项目实施面积24万亩,鲜茧产量3.6万吨,总产值7.92亿元;甘蔗产业项目实施面积41万亩,糖料蔗总产量184.1吨,总产值5.34亿元;粮食“吨粮田”项目实施面积4.168万亩,项目涉及23310户78668人,人均增收26元;优质蔬菜项目实施面积4.1万亩;牧草养牛项目实施面积2.05万亩,养牛41064头;速生桉种植项目实施面积8.2万亩;优质水果工程项目实施85000亩,总产值9600多万元。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7元,同比增长14%。

  宜州市涉农部门邀请苏州大学桑蚕学院、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区水果技术指导总站等单位专家教授前来开班培训69期,受训人员达7.5万人次,免费向农民群众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2.3万份。组建农家课堂,成立桑蚕协会、甘蔗协会、水果协会等为农户提供产销和技术服务。目前农村的各类组织已达2000多个,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利用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网络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市、乡镇、村、屯、户各级电教播放点已达2800个,覆盖全市各乡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