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23日 来源:大化县委办公室 作者:韦秀观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来,大化瑶族自治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立足县情,提出了既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又要防止忽视粮食安全,并在抓落实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调整的规模、特色、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路子,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1至4月,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20万元,同比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802元,同比增长20.5%。

     依靠科技,稳定粮食生产。为了人均不足0.6亩的耕地实现多长、增产,解决42万人的吃饭问题,大化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大力实施玉米、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保持并适当扩大优质高效新品种——玉米单交种“正大619”等品种的推广范围,年播种面积24万亩,粮食产量由原来的年亩产450斤增加到705斤,解决了一直困扰多年的缺粮问题;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已扩大到15万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亩节支达100元以上,从而巩固了“全区玉米免耕技术栽培示范县”的地位。创建无公害玉米生产基地,并已于去年底通过国家农业部的认可,该县从而成为广西唯一的食用优质无公害玉米产品生产基地。

     依托资源,发展效益农业。突出特色,着力把产业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在石山地区,围绕创建10万亩中草药GAP基地的目标,依托同广西中医学院百年乐制药厂签订的种植中草药回收协议,依托获得国家GMP认证的广西济民制药厂,大力种植中草药材,已发展药材种植面积2.1万亩,年总产药材750吨,产值225万元;抓好“一人一羊”产业,山羊存栏量已有37万只;依托广西剑麻集团与该县签订剑麻保价回收协议,规划10万亩的剑麻产业,已完成2.1万;在红水河沿岸和库区,以高密度单性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为主的库区渔业调整,发展网箱6200箱,拦网养鱼116处5.3万亩,全县水产品年产量接近7000吨,总产值46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在公路沿线和坡岭地区,发展林果业、桑蚕业和以饲养二元母猪、三元杂猪为重点的养殖业,全县已种植速生桉4万多亩、种桑养蚕7000多亩、肉猪存栏量35多万只。

     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产业。着力打造“北景鱼”品牌和“无公害”品牌。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定的北景鱼标准化示范区将以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开发为主,不断提升罗非鱼、美国鲟、F7建鲤等鱼类产量。同时,利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该县北景鱼作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难得机遇,通过外引内联筹措资金,引进云南、河北、柳州等地老板创办水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规范了银鱼、北景腊鱼的加工生产;积极开发瑶家传统腊猪头皮、腊三味、旱藕粉丝、腊鱼、七百弄瑶鸡等无公害农副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色品牌。

     优化服务,加强管理。采取县、乡、村、农户四级联动机制,按“一个产业、一组班子、一套措施、一个目标”的原则,确立了以“中草药业、畜牧水产养殖及加工业、速生桉及林产品加工业、桑蚕剑麻业、劳务输出业”为主的农业产业五大开发项目,并出台了《县域经济产业分组负责制及工作目标》,将县四家班子领导及有关单位分为五大工作组,执行产业项目目标分组负责制,负责协调和指导该产业的规划、实施等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工作目标。同时,该县还通过农广校、职业技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渠道,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年培训科技带头人、富余劳动力等6000人次以上;指导发展专业协会、股份制经济联合体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种养和营销大户,解决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遇到的难题。如岩滩镇下皇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成立库汊拦网养鱼股份经济联合体,200多个农户入股,开发水面拦网养鱼2000余亩,使受益农户达到60%左右,并不失时机的利用优势资源,以农家乐、垂钓等生态项目为内容规划开发旅游业。去年以来,下皇村修通了12公里的村级路,村干、党员带头捐款筹资修建了2条8公里的屯级路;而村民兴起了改房、改厕、改灶、改水、改电热潮。全村建设沼气池已达30%、钢混结构楼房已达50%。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