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健民 张东安 许丹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65个“农家课堂”教徒强师获中央领导高度赞扬

  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困难……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技能培训以及劳务输出等方式扶贫……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
  ——摘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田阳县头塘村的黄克,擅长养兔,并热心传技,曾受到考察田阳的胡锦涛同志的接见和赞扬。慕名参观他教会40多人养兔的“农家课堂”,记者不由感叹:“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会”,他爽朗地笑道,“养兔的多了,我就接长产业链,养了肉兔又增养种兔,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12月11日在田阳县的村头巷尾,到处可见《田阳县“农家课堂”培训海报》,海报醒目地写着:“致富技术哪学快,‘农家课堂’传帮带!”“免费为您培训各项致富技术,助您添上科技致富的翅膀。”

  田阳县委的同志介绍说:“我们县办起了165个‘农家课堂’。‘农家课堂’不仅免费培训,还免费提供食宿,培训后发给证书,凭证可优先申请贴息贷款,至今已培训了5000多人次,大批能人则在传技中做大做强了。”

  兴城村民引进以色列的“哈德”番茄种子,本来只能种10亩,他们却种出了30亩,且大获丰收。以色列专家阿尔福来德大为惊奇,特来兴城村看个实在。原来该村村民播种“哈德”番茄后,反复将新芽摘下移植,农户不断有技外传,以至于10亩的种子种出30亩的苗。阿尔福来德赞叹地竖起大拇指:“OK!”

  田阳一芒果场,自治区某科技部门和台湾老板先后承包几年不挂果,后来,田州镇的梁民旺通过有技外传,联合8个农户承包,喜获丰收,每户年赚10多万元,轰动了台商。

  头塘镇的裁缝师傅黄勇,通过“农家课堂”培训输送500多人到广东做裁缝劳务,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称他为“农民劳动局长”。他代培劳工从厂家得到的回报,比办裁缝店多得多。

  就这样,百育镇的刘承木教人种西瓜,成了“西瓜大王”;凤马村的黄克瑞教人腌制酸菜,成立了协会,当上了会长,使酸菜加工发展到315户,户均酸菜年收入5000多元。他们告诉记者,产业化了,产业链多,教会徒弟不会饿死师傅,相反徒弟多,产业大,规模效益好。

  于是,田阳县对“农家课堂”大力扶持,使其培训项目发展到种养加工几十个,使全县“土专家”发展到3万多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4年跃居百色市首位。

  据该县领导介绍,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田阳县调研时,曾认为“农家课堂”是传授科技的好方式,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做法,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开辟了一个更新颖广阔的平台。

  记者点评:有技外传 利人利己

  “农家课堂”确是传技的好方式,如有一技之长的农民都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热心办起“农家课堂”,参与扶贫开发,作用将非同小可!

  据了解,有的人有技术不愿外传,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实,这是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在作怪,与现代的做大做强的社会化大生产是格格不入的。有技不传,一花独放,不可能迎来春天;只有一花带动百花盛开,才能迎来春色满园。

  自然,教会徒弟对师傅是一种挑战,但有挑战也不全是坏事。没有挑战,不利于师傅发展;有了挑战,反激发师傅不断开拓创新,做大做强。这已成了田阳县农民的生动实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