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曾永联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武鸣县如何调动本县56万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主体作用,掀起一个个建设热潮?

 12月7日,武鸣县委书记苏绍荣的回答很简洁:“关键是搞好村民自治工作,发挥民主管理作用,营造‘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的和谐氛围!”

  记者深入该县采访耳闻目睹了很多新鲜事。

  “话筒”在手中 收入翻一番

  2005年南宁市格林公司承包双桥镇下渌村天井岭100公顷林地,实施农家乐项目。但由于资金不到位,未缴纳承包金。今年9月,该村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提出了终止合同、重新发包的方案。村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经双方协商,顺利解除了合同。10月19日,通过公开招标重新发包,林地租金由每年每亩15元提高到22元,林木承包金也由30万元提高到60万元,翻了一番。

  “‘话筒’拿在我们村民手中,村集体土地大大增值了!”手中有决策权的下渌村民高兴地说。

  每一季度,下渌村还开展一次村民代表“民主日”活动,由村干部汇报本季度工作情况,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讨论需要解决的村级事务,重大问题则交由户代表会议决定。“民主日”解决了村民议事无门的通病,真正把决策权交到每一个群众手中。

  项目不合意 推倒没商量

  以前说了算,如今被否决。提起今年8月的项目“风波”,锣圩镇群兴村干部至今仍“心有余悸”。

  该村“两委”未进行“一事一议”,即初定通村公路里程为2.6公里。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该项目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该村群众主要聚居于上、下两片,如修2.6公里路,仅到上片,而下片无法受益,因此肯定不参与集资。

  已上报的项目被推翻,村“两委”领导只好重新勘测,拿出新方案,再依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户代表会议,决定将村路延长到下片,总里程6公里,人均集资35元。新方案上报镇、县后,得到了支持。目前,该村群众集资热情高涨,已完成11万元集资款,开始动工建设。

  “一事一议”的威力,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显现出来。太平镇凤阳村弄立屯的屯道建设项目,上级补助14.4万元,还需集资20多万元。群众因此热情大减,有的甚至打了退堂鼓。屯理事会成员及时分头深入群众宣传动员,然后召开全屯群众会,进行民主决策。经过充分讨论,大家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齐心协力建好这条路。筹集20多万元资金是一大难题。为此他们又召开会议,让群众出谋献策,决定争取辖区内经济能人的支持,由屯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和社交能力强的青年负责联系。队长还通过亲戚关系,借到了一整套钢模,省下了1万多块钱租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把资金给凑够了。目前屯道建设已接近尾声。

  收支“明白纸” 家家户户有

  在太平镇林渌村伏李屯林瑞英家,记者见到一张“明白纸”,上面清清楚楚地列举了本屯10月份23户群众集资建路的收支情况。

  林渌村支部书记吴香妹说,伏李屯发放到各家各户的“明白纸”,是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村务公开的一个缩影。对于群众敏感的财务问题,随时把收支细节上墙公布。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定期召开村民会议进行公布。如今,村务公开已由传统的事后公开转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实现了“三级跳”。

  双桥镇杨李村每年5月20日的“清账日”也颇有特色。该村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村集体财务集中审计制度。

  “清账日”当天,由村民代表分组把村、组两级所有的收支明细账统一清理、审计,并将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让村民监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