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09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张声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仅养蚕一项,今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

   “今年饲养小蚕2500张、大蚕70张,实现收入8万多元。”12月2日,宜州市刘三姐乡洛漏村孟山屯养蚕大户韦顶雪“秋后算账”时,欣喜地笑了。

  据统计,今年宜州市8.5万户养蚕农户实现养蚕收入7亿多元,仅种桑养蚕一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种桑养蚕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达242户,占养蚕户的0.3%;年户均收入万元以上的村(屯)达27个。

  屡创新高的收购价是宜州市蚕农增收的“第一功臣”。据介绍,今年该市桑园面积达23万亩,饲养蚕种85万张,鲜茧总产量达到3.2万吨,分别占广西、全国的23%和5%。全年蚕茧收购均价达到每公斤28元,比去年高出2元,增幅达7.6%。早秋茧收购均价创历史新高,每公斤32.4元。”蚕宝宝变成了金元宝。”德胜镇磨甲村的黄志鹏说,他家今的养大蚕10张、育小蚕6000张,全年总产值达49.4万元,获利润超过15万元。

  桑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普及,为宜州市蚕农增收助了一臂之力。该市加大高产高效杂交桑树新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推广,在庆远镇山湾村、洛东乡大曹村、德胜镇建立了3个市级千亩连片示范种植桑蚕基地,目前全市桑园良种化比率达90%以上。在蚕品种上,该市加快了丝质优、抗性强的中丝量蚕品种的引进、选育、储备和推广,全面推行秋种春养,目前全市优良蚕品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加快普及小蚕共育等新技术,现全市共有小蚕共育户230家,小蚕共育率达到了6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达98%以上。同时,为全面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能,近几年来,宜州市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500多期,共培训蚕农1U余力人次,免费发放种桑养蚕技术资料10万多份。

  完整的产业配套是宜州市蚕农增收的“助推器”。该市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育大市场”的思路,依托现有的桑蚕资源,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项目,培育发展壮大缫丝加工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江苏等地老板投资创办嘉联、恒源达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缫丝龙头企业,目前可处理全市鲜茧总量的30%,形成了蚕茧产业“一通百通”的良性互动链,从而推动了全市蚕茧产业的健康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