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棕扫把,仍然是山区瑶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11月9日,临桂县黄沙瑶族乡的魏新喜正在家里赶着做棕扫把。前几天他带着家人刚从北海、南宁旅游回来,顺道去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看了一看。
“一个山里人敢去大城市游玩,靠的就是这小小的棕扫把。”魏新喜举着手中正在制作的棕扫把,高兴地说。
小小的棕扫把,在盛产棕榈树的黄沙瑶族乡却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到10月底,全乡就已外销棕扫把100多万个,销售收入220多万元,仅制作销售棕扫把这一项,全乡瑶族群众实现人均收入200多元,棕扫把为全乡5000多瑶族同胞扫出了一条致富路。
用棕皮加工棕扫把
价值翻3倍
临桂县黄沙瑶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全乡5000多名瑶族同胞基本都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这里的祖祖辈辈都爱种植棕榈树,仅在黄沙乡翻水村,150多户农户就种有棕榈树667公顷,全乡棕榈树种植面积1000多公顷。
村民们种植棕榈树,原来只是剥棕树皮卖。一棵成年棕树,一般一年可剥下棕树皮150张左右,按上世纪90年代价格计算,每张棕树皮大概值0.1元,村民们辛辛苦苦挑了一担棕树皮,走了几十里山路,价值不过30、40元,全乡每年的棕皮产量有100多万公斤,产量虽大,但由于价格低,收入与产量相差非常悬殊。
黄沙瑶乡的棕皮丝粗尘少,色泽金黄,很受收购商欢迎,当时外地客商到乡里收购棕树皮,主要用来制作家庭使用的扫把,每只扫把用棕皮3-4张,但可获利1元多,是原来出售棕皮的3倍多。而且加工棕扫把工艺简单,不受场地限制,不论男女老少,都很容易学会,很适合家庭作坊式生产。
一直为村民守着富山宝树过穷日子而烦恼的黄沙乡党委政府由此看到了商机,他们决定请来外地师傅教会村民制作棕扫把,让村民通过制作棕扫把,真正过上好日子。
在翻水村,最早加工棕扫把的魏连友,对此深有感触。
魏连友家里有棕榈树5公顷多,以前每年卖棕树皮也只有2000多元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前几年,魏连友4个小孩分别读师范、高中、初中、小学,每年学杂费生活费加起来不低于1.8万元。单纯靠卖棕树皮来支持儿女读书,早捉襟见肘。在乡里请来的师傅传授下,魏连友很快学会了制作棕扫把。刚开始每天只能加工10来个,到后来每天能有60-70个,成了当地的能手。在他的带动下,家里不分老幼,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加工棕扫把,那一年,全家加工棕扫把9000多个,收入比卖棕树皮翻了三番,日子过得松透多了。
“协会+农户”
壮大了棕扫把产业
棕扫把是制作出来了,但要把棕扫把变成钱,关键还是要有销路。黄沙乡党委政府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
黄沙乡的棕扫把加工业,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比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乡里决定组建棕扫把协会,让每个制作棕扫把的家庭都成为协会会员,会员只管制作,而协会则负责统一组织货源出售,通过“协会+会员”的统销模式,把小产业和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规模销售,有效降低了销售成本。
黄沙乡首先在棕榈树比较多的翻水村委成立了棕扫把协会,村委支书李胜富是会长,150多户农户就是会员。李胜富平时的工作就是从外面购进制作棕扫把的各种材料,会员从协会领取材料后,利用自家的棕皮制作扫把,再根据市场价将扫把卖给李胜富,李胜富将收上来的扫把统一发货到全国各地。
为能让棕扫把卖个好价钱,李胜富可没少吃苦头。李胜富和他的儿子拿着样品,天南海北跑销售,足迹遍及半个中国。为了节约开支,饿了吃一些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自来水。
为发展一个客户,李胜富往往要费很大的功夫,也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一次,他来到郑州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因为当地人忌讳陌生人拿扫把进屋,在几家特产店里,他不但被赶出店门,有个店主还拿木棍追打他。
经过多次往返,李胜富终于在秦皇岛和杭州与客户各签订了10万个订购合同和发展了10多个固定的客户,每年仅销往杭州的棕扫把就达100万多个,解决了产品销路的后顾之忧。
在收购方面,李胜富也没少费心思。销售旺季,有时经销商把电话打爆都调不到货,淡季时积压几十万扫把是常事,家里的楼房从地板到天花板之间都塞得满当当的,资金周转困难,但收购不能间断。与外地老板有了交情,一些老板主动帮助筹集资金。
在把握产品质量上,李胜富有自己的尺度。他说占领市场不容易,因此保证质量才是长久之计。有一次,他儿子花了20多天的时间才跑下武汉市场,后来遇到其他省份质量稍差扫把的低价冲击,但他们宁可放弃武汉市场,也不愿降低黄沙棕扫把的质量。他说,失去一个市场是为了保护更多的市场。
从年销400万把
到100万把的思考
近两年,棕扫把价格有所回落,在黄沙乡的本地收购价,单个价格由最高时的2.4元降到现在的1.2元左右。价格回落不说,市场份额也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从本世纪最初几年的年销售400万把,降到现在的年销量100多万把。由于协会的作用,村民们虽然制作棕扫把的数量少了,但用自家产的棕树皮制作的棕扫把基本上还是销得完,收入仍较稳定,制作棕扫把,也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销售数量的减少,引起了乡里和协会的重视,他们开始采取各种办法,力争让棕扫把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不竭之源。
据李胜富说,黄沙棕扫把经过10多年的发展,确实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每年的产量在逐年增多,但市场毕竟有限,供需关系变化,价格有所下降也是正常的。再说,目前黄沙棕扫把的主要销售地区是浙江省,而在其它省份的销售份额很少,不是他们不去开拓市场,而是那里群众的消费习惯不一样。
为迎合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他们也尝试着让农户在制作棕扫把时变化式样,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成功。曾有一位云南客商到黄沙考察,当他看到质量上乘的黄沙棕扫把时,赞不绝口,但云南群众却不喜欢黄沙的样式。后来这位客商将云南棕扫把的样式拿到黄沙,却由于样式复杂,工序较多,成本增加而最终放弃了。台湾省也有位客商曾经带了个样式来,只可惜中间周转环节过多,群众得利太少,最后也没有做成。
黄沙棕扫把之所以有名,除了制作简单外,最关键的是质量好。改变样式迎合市场需求是一方面,更紧迫的是创品牌,为黄沙棕扫把申请商标。对此,无论是乡里,还是协会,都已在着手这事。
对于申请商标,乡里有着更深的认识,他们说,棕扫把虽然制作工序简单,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质量却有高下之分,黄沙棕扫在浙江市场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靠黄沙棕扫把的名声,消费者相信黄沙棕扫把的质量。所以,要守住黄沙棕扫把的市场份额,就要创牌子,就要打响黄沙棕扫把的牌子。
“品牌之路,就是黄沙棕扫把重新崛起之路”,乡里一位领导这样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平乐县深化食品出口监管 专项培训为企业发展赋能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食品出口监管的号召,进一步推进平乐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尾款项目工作,8月1日,平乐县企业食品出口管理专项培训班成功举办。此次培训在平乐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圆满举行,吸引了平乐县金土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平乐县大新山生态农业有 【详细】
金秀县长垌乡开展农家书屋主题示范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暑假”活动
为全面做好农家书屋“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工作,提升农家书屋在暑期的运行效果,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7月24日,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在平孟村农家书屋开展农家书屋主题示范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暑假”活动。 【详细】
右江潮先锋·榜样话担当 ——右江区情景党课鼓舞人心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百色起义95周年,黄文秀同志牺牲五周年,“七一”当天,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以“传承优秀品质”主线,围绕“党员一线建新功”内容,在大码头开展“右江潮先锋·榜样话担当”主题党课活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