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8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陆波岸 韦有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1月22日,马山县出台《马山县2007年糖料蔗生产工作方案》,提出:2007年全县规划种蔗面积4.15万亩,2007/2008年度榨季入厂原料蔗力争达到15.06万吨以上。

  马山县把蔗糖生产列入了新一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县域经济发展的日程,计划以自主创新提升蔗糖生产整体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糖业技术创新体系,依靠科学兴蔗,优化蔗区布局,稳定种蔗面积,扩大“吨糖田”建设规模,转变糖业发展观念,提高糖业发展质量,推进蔗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糖业生产步伐,使之真正成为马山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蔗糖老产业 风雨几十年

  据悉,马山县蔗糖生产始于上世纪30年代。1975年,该县历史上第一家糖厂兴建,并于次年顺利投产,每天可榨原料蔗1500吨——
该县蔗糖生产正式进入一个机声隆隆的规模化、产业化时代。

  此后,马山县的蔗糖生产规模日益壮大。1998年,全县蔗糖产业出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年进厂糖料蔗达14.3万吨,种植面积达4.3万亩。然而,这个辉煌犹如一条抛物线,从巅峰到谷底的历程转眼间完成——2000年和2001年,全县年进厂原料蔗分别下滑到4.9万吨和3.9万吨。

  盛极而衰,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农民卖甘蔗拿到的不是他们想要的现金,而是一把把不拿着心里没底、拿了心里也没底的“白条”。

  “白条”伤农!糖料蔗种植面积锐减!企业无米下锅!马山县蔗糖产业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迅速遭遇历史上最大的困难。

  捂着阵痛,马山县决策层开始寻找良方:2001年,马山县糖厂改制,一系列有力举措把历史遗留问题一个个破解,让这个举步维艰的“甜蜜事业”从泥潭中一步步迈出。

  随后,马山县蔗款清查兑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工作组深入乡镇向广大蔗农进行蔗款清查兑现宣传,张贴蔗款清查公告,设点核实拖欠蔗款情况,耐心向广大蔗农说明蔗款兑现办法,并与蔗农协商签订还款协议。

  企业改制和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化解了蔗农心中疑虑,使再度崛起的马山制糖业具备了市场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对农户的经济保障能力,原料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已经不再担心卖蔗难、追蔗款难问题,再加上糖业公司有力的扶持,种原料蔗积极性高涨;马山县糖料蔗基地不断扩大,实现了稳定的种、砍、运、榨秩序,蔗糖业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发展“吨糖田” 做强大产业

  今年,国内糖价继续上扬,蔗糖业迎来发展良机。马山县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吨糖田”,做强做大蔗糖产业,使之真正成为马山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了让农民走出“白条”阴影,激励农民种植甘蔗,马山县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新树立全县蔗糖生产的信心和决心;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行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进一步规范糖料蔗购销双方的交易行为,确保糖料蔗的种植、收购和蔗款兑现工作步入良性轨道。

  该县还全面推广种植甘蔗新品种,通过新技术提高甘蔗产量,认真抓好“吨糖田”示范片和甘蔗田间管理工作,全县建立10个甘蔗高产示范点,分布在6个重点乡镇,每个示范点都有技术人员跟踪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山县2007年糖料蔗生产工作将继续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凡在今冬明春种植甘蔗的农户,确因资金投入困难需要扶持的,所需的种苗、化肥、机耕费由县糖业公司按实际面积给予扶持(种苗、化肥以实物形式发放),2007/2008年度榨季按时入厂归还贷款的农户不计利息,只还本金,跨年度归还的按银行利息计取;农户用地膜覆盖种植甘蔗的,县糖业公司给予补贴15元/亩;今冬明春新种植甘蔗所需调运的种苗,运费由县糖业公司支付,原则上必须就近调种;凡连片种植蔗糖20亩以上甘蔗的农户和专业户,采取机耕的,无偿补贴机耕费50元/亩(其中县糖业公司补贴30元/亩,县人民政府补贴20元/亩);凡新开发水田20亩以上种蔗的蔗点,县糖业公司给予除草剂补贴20元/亩,肥料补贴50元/亩;甘蔗专业大户支付土地租金确实存在困难的,由专业户本人向县糖业公司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司核实后视情况给予扶持。土地扶持资金的发放,按实际承包面积先扶持50%的土地租金,其余50%在田间管理结束后,在确保扶持款能100%回收的前提下,再给予扶持。

  此外,该县还划定了2007年糖料蔗生产基地,重点推广种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大叶型)、台优、“新台糖25号”、“粤糖93/159”、“桂糖94/119”、“园林6号”等高产糖品种。同时,签订目标责任状,抓好新一年的蔗糖生产,巩固发展壮大马山县蔗糖产业。

  据介绍,蔗糖产业已经被作为马山县长远的支柱产业来打造经营。该县“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县糖业公司扩大生产项目,加大技术投入,推进由重产量向重质量、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生产的方向转变,提高原料蔗的综合利用水平,形成“原料蔗-蔗糖—糖果—造纸—味精—复合肥”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蔗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