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共上林县委员会上林县人民政府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以来,上林县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65%,财政收入增长1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7 6%;实际利用内资增长8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70%。

 

  2006年l~9月,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 0%;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2 3%;全县签约项目12个,合同引进资金同比增长276%,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8.28%。

 

  一、立足全局谋县域,准确定位,找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上林县深入开展开放创新大讨论活动,认真分析县情,立足县域,审时度势,按照南宁市提出的“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总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求,提出“依托大南宁、服务大南宁”,把上林县建设成为首府南宁市“后花园”和“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地,大力发展“五大产业”,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今年的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县委、政府又及时分析把握局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建设资源工业基地,大力推动“1234”发展战略:抓住一个中心(项目建设),突出两个轮子(工业、旅游),加快“三化”联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推进四大板块(资源工业经济板块、生态旅游经济板块、特色城镇经济板块、优势农业经济板块)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这是指导上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好定位,好思路。

 

二、依托资源主攻工业,聚集项目,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上林县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褐煤1亿吨、含钒石煤2.7亿吨,五氧化二钒含量153万吨,为全国三大钒矿床之一,发展资源工业,上林县具有独特优势。上林县坚持在“转化资源,做特产业”上做文章,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依托科技,利用工业项目生产废料、资源之间互相利用的并存性,用联系的观点谋工业项目、上工业项目。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重新规划建设象山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在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地区良性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强势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上林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发展主抓工业,工业项目主攻煤一电一铝、煤一电一钒一水泥,以几大工业项目链、项目群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

 

  一是成功引进南南铝集团成立上林县南南实业责任有限公司,重组县四家煤矿、发电企业,利用本地劣质煤进行发电,再利用电生产电解铝,进行电解铝环保节能异地搬迁技改。项目一期投资1.73亿元,年产铝锭1600 0吨,实现税收3800多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准备全线投产,并开始着手二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区经委已批准50万吨电解铝项目规划。

 

二是成功引进上海中电绿科集团、天津环勃海控股集团、明珠、金谷泉、祥盛等钒冶炼厂,利用丰富的钒矿进行环保清洁型提钒,建设钒工业集群链。其中上海中电绿科集团、天津环勃海集团利用石煤进行发电,然后用煤渣提取五氧化二钒和作为水泥生产原料。在提炼钒矿的同时发电,发出来的电一部分内供,一部分外销,达到循环利用,开发五氧化二钒和氮化钒等一系列钒矿产品。几家钒冶炼企业,一期投资累计近8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投产后,必成上林实现经济腾飞的新动力。

 

三是扶持上林满庭芳碳酸钙有限公司进行二期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6000万元。

 

(二)做强蔗、桑等支柱农副产品加工业,既富县也富民。

 

     一是做好“东桑西移”文章,成功引进斯尔顿丝业有限公司、海润丝业有限公司、中兴缫丝厂、金鑫丝业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到我县投资,利用闲置厂房进行缫丝加工。斯尔顿丝业有限公司还通过技术改造,发展绢纺加工业。该项目主要利用缫丝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废弃料加工成绢纺产品,达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白厂丝加工业年产值达1.6亿元,成为继蔗糖产业之后又一个亿元产业。

 

  二是做好“扶优助强”文章,扶持上林南华糖业有限公司、蓝山酒类副食品有限公司、优质米加工企业等做大做强。扩大全县甘蔗生产面积。2005年,新扩种甘蔗2万亩,2 006年,新扩种甘蔗3万多亩。同时,狠抓田间管理,提高单产,壮大蔗糖产业。

 

  (三)以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一是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建设、技改明亮木片加工厂、友德木业制品厂、辉能木制品厂等七家木衣架厂,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二是做好“变特为宝”文章,建设上林制药厂,如来泉公司,三里糖果明胶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三江、拉撮、塘敏、大庙等水电站。

 

三是做好“协会促产”文章。充分发挥“蔬菜协会”、“网箱养鱼协会”、“水利协会”、“八角协会”等农业协会作用,大力发展农业基地建设。被国家标准化生产管理委员会确定“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清水河无公害养鱼示范基地”。

 

三、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开发,以开放促进改革,促发展

 

(一)大力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

 

一是思想认识上,坚决彻底改变“喊开放”、“留一手”的开放观,突出在“敢”字上下功夫:一方面政府敢于“自活”,做到微观经济中超脱出来,敢于“放下、放开、放活”,做到凡是市场能办到的事,一律交给市场,凡企业能办到的事,一律交给企业,大胆向市场放开投资领域,做到国家政策在上林“非禁即准”,放活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政府敢于当“断臂壮士”,下定决心推动国有企业早改、彻底改。仅2005年,全县就完成18家国有企业的改革。2004到2005年,引进的南南实业公司和6家缫丝企业,都是县委县政府以改制企业为“高枝”,高位“嫁接”了外来的投资项目。

 

二是开放方式上,县委县政府大胆“反主为客”,改变“开门守摊”,“等客上门”的开放方式,书记、县长带头大胆走出去,请进来,主动把“开放的县土”送到全区、全国的客商桌面,让外界了解县情,把握县情,投资县域,在竞相开放的格局中把握先机,争取主动。2006年以来,上林县以大服务、大兑现为契机,在全县掀起为企业服务和招商项目“大兑现”的热潮,县四家班子领导主动“亲商、安商、为商”,县委书记、县长直接为客商提供“热线”服务电话,客商有问题和困难,直接向书记、县长汇报,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公开的场合表态,只要客商需要,自己办公室、公务车都可以提供给客商使用。对中梗阻行为县委县政府严厉处置,决不姑息。同时,在全县开展大接访、大调处活动,推动全县和谐、稳定发展,为外商发展创造一流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服务。

 

  三是在制度建设上,实施“一把手工程”的领导项目联系责任制和责任单位领导项目跟踪服务负责制。主要领导抓、主要精力抓,对重大项目坚持领导挂帅、一班人马、全程服务、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甘休,确保外来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下、有发展、能壮大。

 

  (二)认真抓好发展硬环境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上林按照”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城东第三开发区、城西小区、文化小区、寨柳小区等县城开发小区建设。200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25%,比2001年提高4.5个百点,县城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2005年在参加第五届”南珠杯”竞赛活动中,上林县再接再厉,一举夺得B类县”特等奖”和环境卫生优胜奖。2006年上林被定为全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在上林,城镇化是基础工程,形象工程,也是产业工程,几年来,城镇开发每年为县财政提供税收1000多万元。

 

  二是加大以交通为龙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4、2005年两年时间,新建设乡镇柏油路102.6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基本完成了上林至马山二级公路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梧州至平果高速公路(上林段)、宜州至思陇二级公路(上林段)建设的前期工作,这些路网建成后,上林将成为桂中重要交通道。通过依托大交通,实现更大发展。通讯、供电、农田水利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大力推进,上林对外招商的硬件基础大为改善。

 

  四、融入格局,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上林及时把准吃透自治区和南宁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意图,主动融入自治区构建“北有桂林、南有南宁”和南宁市打造“环大明山旅游圈”的旅游发展大格局中,全力打造名山(大明山)、名水(大龙湖)、名人(徐霞容)、名村(不孤村)、名碑(唐城唐碑)、名歌(三声部民歌)“六名”品牌。在2002年上林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打造首府南宁市“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并被区内外游客广泛认同。成功弓l进投资2.5亿元的木棉湖旅游开发等项目,项目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健身、会务于一体,项目建成后,为上林建设环大明山旅游圈上“亮点”增加新的份量,必将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