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4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吴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山上果,坡上鸡,还有池中鱼,今年,仅种养两项,全家收入就有3万多元。靠这些,家里建起了小洋房、沼气,买了新摩托,还计划把大门前的路整一整,铺成水泥路!”日前,浦北县小江镇新南村的冯国新对记者说起新农村的产业建设时便特别兴奋。如今,在浦北县,像冯国新这样借新农村建设东风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

  这是该县按照“围绕新村强产业、依托产业建新村”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喜人景象。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浦北县的养鸡新村、香蕉新村、淮山新村、蚕桑新村等产业新村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据统计,该县截止目前已培育“劲丰”牌荔枝、“通天”牌香蕉、“绿万山”八角、“官垌鱼”、 “福多堂”牌荔枝蜜等特色产业基地27个,年总产值10多亿元。

  浦北县坚持把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项目部门把资金扶持重点放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同时,农业技术部门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种养、庭园经济。泉水镇小蒙屯江边坡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了以淮山粉葛等为主的中药种植,建立了浦北县万亩中药生产基地,同时,引进了白黄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并加工成白瓜皮出售,今年,仅白瓜皮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实现了增收200多元。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北通镇清湖村的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搞起了庭园经济,利用沼液作肥料,在小庭园里种上了荔枝、香芒等优质水果,同时,建起了生态鱼池,养殖塘角鱼,利用振频灯引诱果树幼虫喂养,建立起了“猪-沼-果-灯-鱼”的生态种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产业效益。

  该县通过培育并做强各种特色产业,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加了内涵,提升了品位。平睦镇第八自然村是该县的一个镇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地处六万山区,竹资源非常丰富。过去的几年中,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村里的群众陆逐规划和建设了不少的新房,但是,由于缺少特色产业的支撑和衬托,有新房没有新村,新村建设没有什么特色,缺乏内涵,品位不高。去年以来,在抓好新村建设的过程中,该村注重加大特色产业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外地老板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竹签厂,建立起了“前厂后村”的新村建设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新村的品位。去年,在全县18个镇级示范点评比验收中,该村被评为“三等奖”,受到了县委的表彰。像大八村这样通过培育并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新村建设步伐,走“内涵式”新村建设发展道路的例子在浦北县还有很多。张黄镇福山村杨屋地自然村通过做大做强母猪养殖,发展成为了“母猪新村”、乐民镇平佳村六黎自然村发展成了“建材新村”、小江镇上荣村发展成了“果蔗新村”。据统计,近两年,围绕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该县共举办了各类科技培训班3800多期,培训人员3万多人次,投入科技扶持资金近100多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