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1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黄炼 韦锦斌 廖家权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渔牧飞歌醉人心。改革开放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充分发挥“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和“中国香猪之乡”的品牌优势,立足于科技兴渔牧和发展名特优产品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出台了一系列畜牧水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使全县渔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东巴凤大会战后,巴马的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巴马渔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渔牧业作为巴马县的传统产业,该县把渔牧业列为四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引导渔牧业由传统分散粗放型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重点发展香猪、山羊、麻鸡、银鱼、油鱼等巴马特色渔牧业。建立了以巴马镇、燕洞、凤凰、那桃、百林等乡镇为主的香猪生产基地,以东山、西山、平洞、燕洞等乡为主的山羊生产基地,以东山、凤凰、所略、甲篆等乡为主的麻鸡生产基地,以巴马镇岩滩库区为主的银鱼及网箱、库汊养鱼生产基地,以甲篆盘阳河流域为主的油鱼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了6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对他们进行政策、资金倾斜,并成立了畜禽养殖、香猪生产管理等协会。如今,巴马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特色渔牧业产业新格局。2005年,全县生猪出栏47.1万头,牛出栏2.09万头,山羊出栏11.17万只,家禽出笼138.24万羽。全县渔牧业总产值25738万元,渔牧业人均增收105.6元,占大农业44.6%。渔牧业发展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巴马香猪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1985年,巴马香猪载入了《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95年3月,巴马县被国家农业部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香猪之乡”;2000年,巴马香猪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1年度列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计划;2002年6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巴马香猪》地方标准;2005年10月,巴马香猪产品获得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1月巴马香猪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这标志着巴马香猪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全县年可出栏合格商品香猪30万头以上。

     巴马油鱼是巴马县又一名贵稀有特产,生长于巴马县境内的盘阳河流域,是一种珍稀淡水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香醇可’口,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被誉为“寿乡水中珍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