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01日 来源:罗城县委宣传部 作者:吴耀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契机,集中社会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民族经济发展大步向前。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由8.39亿元,增加到31.81亿元,增长39.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1亿元,增长1.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9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长75.9%;财政收入由6830万元增加到8683亿元,增长27.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97元增加到1438元,增长31%。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以20周年县庆和承办市第六届铜鼓山歌艺术节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对城区街道进行大规模翻新改造和扩建,建成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商业步行街、仫佬族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穿衣戴帽”工程、亮丽工程、小花园、13条主街道等29个重大项目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了城市品位。2004年10月,全区城镇化建设现会场会在罗城召开,2006年荣获广西第五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活动县城B类特等奖。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支持罗城制糖公司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了企业发展。2005年实现产值15亿元,缴纳税款2000多万元。支持罗城山野葡萄酒厂进行技改扩建到年产葡萄酒7000吨规模,并成功进行了改制。对原有煤炭企业进行重组,组建了伟隆煤业公司和合城煤业公司。引进广东、浙江等省内外企业前来投资4.9亿元开工建设宝坛等16座水电站。目前,宝坛、九江、新稳等7座水电站已正常发电投产运行。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托葡萄酒公司、宝玉制丝公司等农产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糖蔗、野生毛葡萄、桑蚕、烤烟等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到2005年底,累计发展糖蔗种植11.5万亩,2005/2006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40多万吨,毛葡萄发展到6.6万亩,桑园2.5万亩,烤烟3200多亩;实施速生桉林板一体化工程种植1.2万亩,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年来,该县先后开工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工程437个,总投资达25.9亿元,完成投资13.6亿元。建成了罗城至柳城、桥头至龙岸、寺门至黄金、四把至下里四条油路,宝坛至陇或四级公路和北华公路大桥。修建11条村级公路71公里,屯级公路114条200公里,使农村交通面貌大为改观。另外,还开工兴建罗城至融水二级公路、罗城至环江油路、商贸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了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目标;筹措资金2800多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沼气池6152座,实施退耕还林4.5万亩,荒山造林5.5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2.4部,年均增长23.1%;移动用户普及率每百人达到5.7部,年均增长13.7%。

     通过抓好民族区域自治法,用好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政策,使罗城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该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5%;2004年,全县“普九”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并评为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罗城高中的教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区同类学校前列;2005年,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走在全区前列,同年荣获“全区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称号;2006年8月,仫佬族的“依饭节”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