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02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韦明权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宜州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紧紧抓住“东桑、东丝西移”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桑蚕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民增收。1至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67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533元,同比增长62.1%,占了人均现金总收入的44.2%。桑蚕产业一跃成为宜州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老大”。

  桑蚕业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收期长的短、平、快项目,可拉动育苗、化肥、农药、运输、外贸等行业发展。宜州市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基地管理协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目标念好“桑蚕经”。

  该市率先在广西放开干茧市场,允许干茧自由流动,允许个体私营企业主参与桑蚕生产经营;积极发展制种,增强蚕种站的繁育能力,尽可能提供优质蚕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主要安排蚕业生产专项小额信贷扶持,并在建蚕房、蚕茧烤房、缫丝加工企业等生产用地上简化程序、减免收费、优先审批等;根据桑蚕生产布局,在桑园扩种达一定数量的蚕区,及时增设蚕茧收烘点,使蚕农能就地销售鲜茧,解决群众卖茧难问题。目前,全市证照齐全的烤房达175家,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此外,该市按照“科技支撑、提高效益”的思路,建设高效桑蚕示范基地,高起点、大规模普及推广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还组建了959个桑蚕协会,逐步形成“企业+协会+蚕农”的发展模式,促使蚕农互教共帮、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同时,该市按照“发展加工业,构建产业支撑;工农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内外联动,促进桑蚕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统筹推进桑蚕产业化发展,并依托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二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打造“丝绸城”。

  如今,该市已建有一个规模产业化的桑杆食用菌生产基地,并已成功引进嘉联、茂源、宏祥、荣华、嘉凤等7家来自江浙及本区的缫丝加工企业。突出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宽松的生产投资环境,丰富了宜州的桑蚕“蛋糕”。目前,该市桑园面积达到24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市(县)。养蚕农户达9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0%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