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4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韦鹏雁 何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金城江区创新劳务输出理念,坚持向外输出、就地安置与能人带动等内外相结合的途径,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子,每年转移农民4万多人,劳务总收入达1亿元。

  针对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的特点,该区积极开展“阳光工程”等组织性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与用人单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委托代培训等,采取“走出门、下基层”的培训方法,解决农民培训难、培训贵等问题。同时突出抓好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率。

  该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安置空间。尤其是一批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的兴建、扩大,使很多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东江、九圩等缫丝厂和保平、河池生姜加工厂等企业,每年接纳农民进厂打工1万多人次,让他们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700多万元。

  此外,该区还发挥农村经济能人带动劳务输出的作用。保平乡纳六村塘马屯覃炳洋长年在外承包工程,象他这样的“打工老板”全区有近1500人。依靠他们的牵头带动,将游散的农民工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建筑队”、“修路队”、“架线队”等劳务队伍,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劳动力更合理、有序地转移就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