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06日 来源:广西统计信息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今年以来,东兰县泗孟乡人民政府将“三农”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努力克服春旱、夏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夯实农村基础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增长势头良好
    
    1、农作物播面增加,粮食产量呈增长态势。农作物上年秋冬播、今年春播、夏播方面,种植面积分别为1320亩、12135亩、9780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3235亩,同比增长6.2%。春收农作物中,小麦种植面积为705亩,增长3%;产量为71吨,增长8.4%。去年全乡农作物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相比之下,今年以来,全乡农作物除局部受旱灾、冰雹灾外,总体受灾情况较去年偏弱,加上无大范围或明显病虫害影响,夏粮播种面积6705亩,预计产量1290吨。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稳中有升。
    
    2、蔬菜面积增加,产量有所提高。受2005年冬季农业蔬菜开发热潮的影响,群众纷纷发展连片种植蔬菜,尤其在钦能村坡锐屯、板老屯、生满村拉高屯、弄乐屯等表现最为突出。蔬菜种植继去年受洪涝灾害陷入低潮之后,今年有所回升,至7月份总产量已达4455.5吨,同比增长9.22%。在满足乡内居民菜篮子需要的同时,菜农还经常将蔬菜拿到县城市场供应。
    
    3、桑园面积增加,产量稳定增长。全乡桑园面积达1426亩,比上年增加383亩,增长36.7%;产茧13.81吨,同比增长17.5%,群众该项收入27.64万元,同比增长30.2%。桑蚕业从弱到强,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一项支柱产业。
    
    4、药材、木薯面积减少。今年药材种植面积为225亩,比上年减少60亩,下降21%;木薯种植面积150亩,比上年减少72亩,下降32.4%。
    
    5、红薯面积增加。红薯面积1650亩,比上年增加105亩,增长6.8%。 
    
    (二)畜牧业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居民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消费需求量的增加,今年以来,全乡畜牧业继续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肉蛋总产量606.95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90.44吨,增长45.7%,其中肉类总产量603.95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87吨,增长44.8%。
    
    1、生猪生产发展规模扩大。据统计,全乡肉猪出栏9762头,增加361头,增长3.8%;乳猪出栏4015头,增加180头,增长4.7%。全乡猪肉总产量457吨,增加122吨,增加36.4%。
    
    2、家禽养殖业增速加快。今年1-7月份,家禽出栏31052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410只,增长8.4%,禽肉产量39.2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1.8%;家禽存栏17935只,增长16%。
    
    3、草食动物产量平稳增长。据统计,羊出栏6836只,肉产量89.6吨,比去年增长29%。在去年建立畜牧品改基地的基础上,今年肉牛出栏203头,肉产量17.95吨,增长15.7%。  
    
    4、禽蛋产量保持稳定。全乡禽蛋产量3吨,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渔业经济呈增长势头。今年,全乡坚持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引导群众依托地方资源发展渔业养殖,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渔业生产得以发展和壮大。至7月底,全乡水产品总产量10吨,同比增长25%。
    
    二、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全乡农业经济朝着持续、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体增势较为明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农村地理条件、农民传统观念、群众文化素质等因素所致,农业生产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后,农村水、电、路以及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得以大幅度改观,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参差不齐,农业基础总体上仍显薄弱。据统计,全乡218个自然屯中,通屯级路以及位于公路沿线的仅117个,占53.7%,大石山区群众农资物品流通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自然灾害侵袭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仍长期存在。继2005年全乡遭受严重的汛期水灾袭击后,2006年上半年又受干旱、冰雹灾的影响,虽影响面未波及全乡,但造成了部分地方农作物减产。今年1至7月,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6万元。
    
    2、农村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门路少
    
    近年来,泗孟乡十分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加强与县科技、劳动、扶贫等部门的联系,每年动员农民骨干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并积极做好劳务输出。但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大多数人仍从事低收入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由此带来的大多是强劳动、低收入,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同时,由于基础条件差,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以及农资在运转环节三农用的增加。例如,一袋化肥销售价105元,而对于边远山区群众,还要付一定路途的运费,公路不通的要雇马匹搬运,化肥进到家时已增值至110甚至120元,农民增收因这层困难而无形中被迫放缓脚步,种养业增收难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农村第二、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较少。2005年,人均纯收入和全县相比差距为246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相差86元,财产性纯收入相差93元,转移性纯收入相差67元。可见,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和劳动力转移少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3、传统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
    
    泗孟乡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在种植业方面,至今仍以粮食生产为主,大约占到92%以上,除粮食以外,桑蚕业虽然效益不错,但该项生产讲究精于技术、重在管护,质量要求较高,经乡村干部苦口婆心动员后,绝大部分群众仍存在尝试心理,不敢“放手一搏”,除用部分田地种桑养蚕外,仍以种粮为主。而种植业又主要以种植谷物为主,群众受小富即安、自满自足等观念影响较深,只满足于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养殖业方面,发展仔猪、山羊、土鸡已经有多年,以弄平村为例,近年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发展养殖业,2000年初,全村有109户农户申请世行贷款项目,共养殖山羊806只,户均养殖7只,按理说农户应从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直至2005年9月,世行贷款清收工作仍未结束。据统计,有19户还要从当年其他收入来垫足贷款,而能够真正依靠成本发展养殖、偿还贷款且创利润1000元以上的仅21户,占19.2%。究其原因,群众对养殖业大都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忽视科技投入,缺乏科技含量,致使牲畜、家禽出栏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效益自然偏低。由于传统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化,使全乡至今还未能打造出特色产业品牌。
    
    
    
    三、今后农村经济工作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和弊,因此,全乡农业发展的重点要以突出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1、以农村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为契机,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后,在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宜依托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增加投入,重点实施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扶贫项目建设。通过资金争取和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2、继续引导和深化劳务输出,全方位、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劳务输出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做好就业信息服务指导科技培训工作,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劳务风险,鼓励、支持农民从事民营经济,发展非农业生产,就地转移部分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力争通过多措并举,使泗孟乡农业人口形成三个“三分之一”劳力分配形式,即:三分之一的农民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农民就地开发本地资源,三分之一的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异地安置。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根据泗孟乡农村实际情况,宜遵循“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努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围绕县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桑蚕生产、蔬菜生产、中草药种植三大示范基地,继续抓好畜牧品改养殖,大力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品种结构,形成种养业品种多样化,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重在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技术示范引导等环节下功夫,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努力培育特色产业。
    
    4、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办好示范样板。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含量。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三是大力发展桑蚕生产,力争形成支柱产业。同时,鼓励群众进行猫豆、旱藕的规模和连片种植以及板栗的低产改造,通过组织引导,形成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规模,培养一批种桑养蚕致富户、旱藕致富户等,使泗孟乡形成“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工农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构筑基础平台。
 

                                                责任编辑:木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