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11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黄福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车车的冬种辣椒走南闯北,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一箱箱加工包装后的脆黄瓜长途跋涉,外销到港澳地区……这就是钦南区在发展蔬菜生产时一个个可喜的镜头。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钦南区的蔬菜生产形成了以叶菜类、番茄、辣椒、黄瓜、马铃薯为主的生产格局,成为紧排在粮食、畜牧业之后的第三大农业支柱产业,10余万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建基地,带动规模发展

    钦南的蔬菜产业大发展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去该区农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蔬菜只是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种植的。近年来,为了提高收入,农民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在种植上讲究精品化、精细化,眼睛跟着市场转,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蔬菜产业应运而生。该区蔬菜种植总面积20.5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10.08万亩,总产量27.3万吨,产值达2.46亿元。

    为了避免因产量增多“菜贱伤农”,该区因势利导,及时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凸现特色,着重培育优势品种,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局面。目前,该区形成了以那彭、那丽、那思、沙埠等镇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以犀牛脚、沙埠、那思、黄屋屯等镇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那彭、那丽、那思、沙埠等镇为主的黄瓜生产基地,以尖山、沙埠、水东等为主的城郊蔬菜基地等。通过基地在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品种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经济效益上的示范、带动,推动了该区蔬菜生产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全面提高。

    引良种,加大技术推广

    为适应市场需求,该区把良种开发、引进、示范、推广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该区共引进蔬菜良种近100个,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蔬菜的质量、档次和效益。同时,农业部门通过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季节,错开海南和北方蔬菜上市高峰,尽可能抓住市场的空档时机组织蔬菜上市,以取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此外,该区认真抓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先后推广了遮阳网、育苗移栽、轮作换茬、嫁接育苗、土壤诊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免耕栽培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等,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更是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头去开展技术服务活动,采取印发技术资料、出板报、放映录像、电教片等方法,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提高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去年以来,该区共举办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90多期,受训农民达3.2万多人次,印发资料4.5万多份。

    活市场,加快产品流通

    钦南区围绕蔬菜市场开发、产品深加工等环节,带领千家万户闯市场,形成了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把小小的蔬菜种植业做成了强区富民的大产业。

    该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原料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使种植、加工、销售相衔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该区通过“土”“洋”结合,抓好蔬菜采后加工、分级、包装、冷藏运输和产品深加工环节,形成了腌渍、酸制、脱水干制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加工业。

    为加快蔬菜产品流通,该区积极鼓励国有、集体流通组织、技术推广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中介服务组织、经济能人参与蔬菜流通服务。农业部门加强了农业行政执法,积极培育健康稳定的农资市场,严厉打击了各种坑农、害农、骗农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切实做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通行证”办证、发证等各项服务工作,在秋冬菜上市高峰期实行24小时发证,为蔬菜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抓质量,发展无公害生产

    该区农业部门积极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通过种植无公害蔬菜树立精品蔬菜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结合“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活动,在黄瓜、辣椒、番茄以及城郊蔬菜主产区的“三那”、沙埠、尖山、水东等分别举办了3-5期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同时,他们加强对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在蔬菜产区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杜绝有害物含量超标蔬菜上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该区已分别建立了区级、尖山、沙埠、那丽、那彭等5个蔬菜农药残留流动检测站,2005年建立了区级残留农药检测室,建成了更完善的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开展了经常性的检测工作,确保了蔬菜质量安全。(黄福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