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12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陈德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武宣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亩把宽用灰沙打的禾塘用来晒队里的稻谷。如今,禾塘增加了许多。并且在广西武宣县这个壮族之乡,每到冬春季,禾塘就晒出了一片新天地。

  前年在三里镇台村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原来冬天闲着的禾塘一下紧张了起来,并且一大早就被人用牛粪划了“势力范围”:过了三八线“红脖子”对不起!为几块地“争风吃醋”的原因就是如今禾塘成了富裕和身份的“仓库”。

  事情起源于清水村农民党员邱明忠,2002年冬天用禾塘晒了几堆牛粪。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牛粪被他收集起来代替化肥种上了两棚双孢菇。出菇时间长不算,蘑菇还特别清甜好卖。第二年他马上收购别人的牛粪扩种了四棚,采收鲜菇3996公斤,产值1.31万元,人均纯收入1685元!村民们依样划葫芦,你几棚他几棚全村一下种了5.8万平方米,人均种菇收入2000多元。随后清水村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人们说这是“蘑菇楼”。

  这一下牛粪身价涨了。县、乡政府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将放养的水牛圈养起来。二塘樟村、黄茆麻爪、三里旧县等村分别建起了奶水牛养殖小区,全县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建起了46个,年饲养瘦肉菜牛、奶水牛20多万头。牛粪有的进了沼汽池,更多的成了双孢菇的基料。既为的是“好粪”不流外人田,又为的是村容村貌的整洁。武宣县成了广西规模养殖小区示范点和国家奶水牛标准化示范基地。

  每到冬季,又是禾塘晒牛粪备料的繁忙时节。牛粪一般从12月份开始收集。村民把它均匀地摊在禾塘上,边晒边翻边磨碎。等晒到半干,与当地的优质香稻禾杆草、糯玉米杆分层码成堆。经过半个月的高温发酵杀死病毒,再用“二次发酵”技术多次混合翻拌。制成了香气诱人,松散适手的双孢菇种植原料了。

  这时,禾塘繁忙的人群转到了地里。一望无际的“人字型”蘑菇棚鳞次栉比。在高架棚里的基料里,按照技术员指导的无公害种植程序拌下菌种,定时洒水控温防霉,就耐心等着出菇了。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时刻啊!清晨洁白如玉的菇头从土里钻出来,削去尾渣,拿到禾塘秤砣一跌就得钱。半天不到一批菇就脱手了。荣获2005年“全国农村工作科普先进个人”的武宣“种菇大王”何开永说:“早上农户抽个手提来就得20至30元,捡牛粪就是捡钱啊!”

  “新加坡刘氏姐妹”、“玉林东方食品”、“横县科丰”等外地30多家加工型企业知道武宣县政府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及蘑菇品牌后慕名而来。每到阳春二月,禾塘上挤满了肩扛手提蘑菇的农民。收上的鲜菇经过严格消毒、加工包装后,飘洋过海远销日本、欧美地区。 

  何开忠是桐岭镇和律村的种菇大户,2004年创办了武宣县第一个“康正菌业公司”。除大量收购牛粪外,还赊销菌种、传授技术。县里聘请了广西大学食用菌教授和玉林市微生物研究专家对提高出菇量进行科技攻关。每平方米出菇量由原来不到7斤升到15斤,栽培效益增了一倍多。目前全村每家发展了20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该镇种植面积达60万平方米,占全县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户均收入6000多元。

  原来被人们不屑一顾的废物——牛粪成了农民的宝贝,价格由0.06元提到0.2元一斤,全县3万多吨就有1200万元的进帐;就连本地的稻草也傍势升值,卖到0.16元一斤。3.47公顷3亿多公斤的稻草价值近1个亿。去冬今春全县种菇22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81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陈德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