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10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3月4日上午,恭城瑶族自治县横山瑶寨。

    容自军坐在瑶香楼宾馆内静候着游客登门。瑶香楼,其实是容自军自己的家,而他则是瑶寨里的村民。像容自军这样,将自家的别墅作为宾馆经营的村民在整个寨子里已有近10户。而风景如画、别墅林立的寨子中,水泥路、广场、宝塔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原先贫穷落后的瑶寨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横山瑶寨的变化,不过是恭城农村从贫困山区到“富裕生态家园”成功转变的一个缩影。“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曾有人这样赞美恭城的新农村。恭城农村的变化,堪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撬山种果富了山区农民

    阳春三月,正是桃花争芳斗艳时候。大岭山上,漫山遍野的桃花灿烂如霞,踏青赏花休闲的游人纷至沓来。邹存亮将悬挂于自家门上的一块红布一掀,一块写着“邹存亮农家饭店”的牌匾便跃入过往行人的视线。“现在我们村不但生活好,而且环境优美,村容村貌让人流连忘返,很多村民都搞起了‘农家乐’。”邹存亮说。

    大岭山是恭城县西岭乡费村所辖的一个自然屯,该屯坐落于荒山石岭之中,缺水少地,自然环境恶劣。曾有民谣这样唱道:“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出门三步山坡陡,红薯玉米度三餐。”

    “在过去,我们就靠在石缝里种些红薯、玉米和高粱果腹,住的是到处透风的泥草屋,喝的是石坑里的积水。如果我们再那样活下去,恐怕连老婆也讨不到。”于是,邹存亮和村里的年轻人决定要改变整个村子的命运。可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摆脱穷根?1991年冬的一个夜晚,冥思苦想中,村里那几株长在石缝中的野桃给了这些年轻人启示:既然村里能生长桃树,为何不种桃卖?想到这个点子,邹存亮等人欣喜不已,可是村里没有土地怎么办?苦苦寻求出路的几个年轻人突发奇想:把大山里的乱石撬开挖空填土种桃树!

    这一奇思妙想当即遭来村里人的非议:“你们是不是穷疯了,石板上栽花,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就连邻村的人也劝道:“就算让你们种出桃子来,可你们村的山路不通车,到时桃子熟了你们也挑不下山来卖,桃子会烂在山上。”面对嘲笑与猜疑,邹存亮等人没有退缩,没有动摇撬山种桃的决心,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撬山垦地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邹存亮等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种在石缝中的桃树结出了又红又大的桃子,每户收入上千元。他们的成功试种,使全村人看到了希望,在邹存亮等人的影响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红花桃的热潮,村民们起早贪黑,一年四季撬山不止。几年下来,全村群众在大岭山上撬出了1200多亩石山地,全部种上了桃李。

    大岭山人艰辛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靠撬山种桃,村里的年人均收入已由原来的300多元上升至5000多元。如今,富裕了的大岭山人大都住上了设计别致的别墅式楼房,还在村里铺了3000多米的水泥路,村里畅通无阻的道路使原本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密切起来。

    种桃不但给大岭山人带来可观的收入,那漫山遍野的桃花还使大岭山的居住环境和旅游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前来赏花摘桃的游人便络绎不绝。精明的大岭山人由此发现了商机,配套了一批旅游项目,发展村里的生态旅游。2003年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大岭山还成功举办了3届桃花节,蜂拥而至的游客让大岭山人在经济上亦得到实惠,在桃花节开幕时,一些村民仅靠打油茶一天便赚了2000多元。

    种果富了大岭山。而事实上,种植水果是整个恭城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县将近40万亩的椪柑、月柿、柚子已成为农民的大金库,村子几乎家家户户种有水果。去年,该县年产水果46.2万吨,人均水果面积、产量、收入名列全区前茅。

    红岩新村,位于该县莲花镇,村里43栋别墅错落有致地拔地而起,掩映于如画的山水之中,村里万亩月柿一望无际。到了收获时节,这里的村民还不失时机地举办“月柿节”,引来各地商贾。北洞源村、白芒垒村、杨梅垒口村、社山村……几乎所有的村子都掩映于果海之中。

  推广沼气形成生态农业链

    “哧”地一声,70岁的黄光林老人用他那长满老茧的右手一拧其炉灶上的气阀,蓝色的火焰便“呼呼”地往上蹿。黄光林是恭城县平安乡黄岭村人,他使用的是沼气灶。

    黄光林家是恭城县最早使用沼气的农户,而他亦是该县沼气池的发明人。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沼气时的情景,黄老至今历历在目。1975年,时为黄岭村干部的黄光林到县城开会,会上,县里一名干部拿出一个充满气的汽车内胎给大家看,称车胎里面装的气体可以点燃。大伙觉得很新奇,便让那名干部演示给大家看,随即,那名干部便拧松轮胎的气阀,尔后迅速用打火机点火,一束火苗便从轮胎气嘴上喷涌而出。事后,黄光林了解到,会着火的那种气体叫沼气。而从那名干部的口中,他知道粪便在发酵时可产生这种气体。

    “能不能用这种气体做燃料,从而代替烧火用的柴草?”开会回来后,这一想法便在黄光林脑中产生。为了证实县里那名干部的话,他决心做个实验:先找来一只洗脸盆,装满猪粪,继而倒扣到地上密封起来。几天后,他在密封猪粪的盆上钻开一个小洞,用打火机在盆上的洞口一点,奇迹发生了:从盆里冒出的气体被点着了!

    “要是能用这种气体来做饭、烧水该多好呀,到时大家就都不用上山砍柴了。”爱动脑筋的黄光林不断地设想着未来。于是,他决定将这种气体用到生活中来,为人们服务。说干就干,当年8月中旬,黄光林便在自家旁边一块空地上挖了个池,继而倒进猪、牛等牲畜的粪便进行密封。然而,由于密封过程中出现失误,致使从池里导出来的气体无法点燃。试验的失败并没有挫伤黄光林的积极性,一连4次试验后,从池里冒出的气体终于被黄光林点燃。沼气池建好后,黄光林便找来一根塑料管当导气管,用一个自行车车胎的气嘴作开关,将沼气连接到一个金属瓶上,再由金属瓶将气体传出。这样,用些简陋的工具便做成了沼气输送的整套设备。经过半年的试验后,1976年2月,黄光林终于将沼气作燃料用于煮饭。

    试验成功后,黄光林并不满足于现状,通过在实验中不断摸索,他还对调节器、沼气灶等沼气建设技术进行改进,使沼气的运用更加方便。村里人看到黄光林成功使用沼气代替柴草不但方便舒适,而且省了上山砍柴的烦劳,亦争相效仿,纷纷建沼气池。几年后,沼气的使用便在整个县城推广开来。如今,在整个恭城县,沼气池的入户率已高达88%,居全国首位。

    “在没有使用沼气池之前,村子里烧柴也是个大问题。村里人要做饭,就要上山砍柴,山上的树木越砍越少,就得到更远的地方去砍,后来要跑到5公里以外的深山里才能砍到柴,早上6点出门,晚上6点才能回来。山秃了、树没了,洪灾旱灾接连不断,粮食产量越来越少。现在我们的村子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这得益于沼气的利用和普及。”黄光林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沼气不仅解决了恭城农民烧柴问题,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还改变了恭城农村的发展路子。由于建沼气池需要大量动物的粪便,恭城县许多村民便开始大量养猪,由此促进了该县养猪业的发展。而沼气发酵后的废渣是上好的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增强地力,且无污染、无公害,该县农民都是用沼气废渣肥田。慢慢地,恭城的农村便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

  政府引导建设生态家园

    果树成荫,瓜果飘香,整个恭城县就像一个大果园,漫步其间,如在画中游。恭城农村的巨大变化,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恭城是如何从一个贫困山区转变成一个“富裕生态家园”的呢?

    因地制宜,选准适宜的发展路子,是恭城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恭城的实情是没有区位优势的山区农业县,招商引资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一实情,决定了恭城要想发展,必须要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产业路子。从1983年起,恭城县便推广使用沼气,这一经济、方便、卫生的能源经过多年的政府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逐步完善生态链条,最终形成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这一“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体系。正是这一独特的“恭城模式”,造就了今日恭城的新农村。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恭城人自身的勤劳和努力。”县长唐云舒介绍说,建新村需要资金的投入,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拨款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村建设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努力。据了解,目前建新村的资金,恭城采取的是“政府+农民+社会资金”筹措模式。

    “在最初建新村时,有相当部分群众存在着依赖的思想,都希望建新村的资金全部由政府出,缺少自力更生精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动群众上,鼓励其发展生产,积极搞创收,并用示范带动他们,消除他们等、要、靠的思想,让他们也参与规划,与政府互动。”唐云舒说。

    “恭城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今天的成果,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前辈为我们选择了这条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面对记者的采访,恭城县委书记蒋洪由衷感言道。事实证明,恭城选对了发展的路子,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恭城县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历经了试点、发展、完善、提高四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找准了路子,还需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业。这些年,恭城先后换了9届书记、8任县长,但从未发生过“前任种果,后任砍树”的事。“如果哪一届班子搞短期行为,把生态农业的‘接力棒’丢了,恭城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蒋洪感慨说。

    继承了往日的成就,还要开拓未来的道路。蒋洪说,恭城下一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不断改进沼气建设和农产品改良技术,延伸产业链,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养殖—沼气—种植”这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

                           南宁日报记者 张冠年


   进入专题>> 聚焦恭城县新农村建设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