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22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农彩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十五”期间,在经过了思路调整和资源的整合之后,大新县工业经济奠定了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在经历了残酷的市场优胜劣汰之阵痛和克服了能源紧缺的困难之后,大新县已形成了以锰矿加工业、蔗糖业、电力为主导产业,包括食品、化工、建材等7大行业的工业结构模式;在进行了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以及对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之后,大新的锰业已发展成为全县财源的最大支柱产业。 

    大新县能抢先实现由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由工业经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大新县委、县政府狠抓锰加工这个优势特色产业,适时调整思路,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壮大民营企业。在解读大新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缘由时,市经贸委主任苏星义说。 

    抓住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工业 

    锰矿储量达1.38亿吨以上,占全国四分之一,年锰矿石开采量达40万吨。丰富水电资源开发,则为大新的锰工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锰电同时开发,走特色工业的发展道路成为大新工业发展有别于其他县(市)的一大特点。 

    几年来,大新县立足优势资源和原有的工业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培植锰业、蔗糖、电力等三大产业,构建具有大新特色的工业产业格局,推动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以实现建设以冶炼加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强县和打造“中国锰都”的目标。大新曾经历了能源缺乏导致的锰业发展乏力,把电力开发列入工业发展的规划中,不仅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得以培育新的产业,形成产业多元化的格局。打造以锰电结合为核心的工业强县这一发展思路的确定,其实已经注定了锰矿加工业会在大新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标准建设的下雷和桃城两个工业集中区,已使大新形成了合理布局的以锰矿业、蔗糖业和水电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突破能源瓶颈 实现产品优化 

    一样的资源,不同的发展思路,使大新的锰业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 

    “1998年以前,大新企业的电费比其他省高出很多,高电价基本上抵消了资源的占有优势,锰矿产品没有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也就没有竞争力。像我这个当年产值已达9000万元的企业,欠电费达500多万元。如果没有政府的调整电价扶持,大新整个锰业在那时就已经崩溃了。”目前,大新县最大的锰矿民营企业——新振锰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言胜斌的一番话道出了当时大新锰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说明了大新县委、县政府对锰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电力供应紧缺导致锰业发展陷入了困境。面对当时的困境,时任县长的邱东认为,解决了工业用电供应的“瓶颈”问题,大新的工业就会出现转机。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把锰业“蛋糕”做大的第一步。在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大新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理顺了冶炼企业用电与供电部门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能源“瓶颈”。通过招商引资,相继投资建设了下雷220KV变电站和县城220KV变电站,使大网受电能力提高到40亿千瓦时,缓解了全县锰工业不断增长的用电需要。在努力向上级争取大网供电支持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水电站,加快3家国有电站技术改造,增建机组,增加发电能力,同时引进和扶持民营小水电站建设。2003年以来,引进的上利、格强、哥盖等10多个小水电站建设,使大新水电装机容量从3.8万千瓦迅速突破5万千瓦。与全区水电站因连年干旱发电量锐减相反,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县小水电发电量分别达到1.32亿千瓦时、1.51亿千瓦时和1.81亿千瓦时,缓解了大新工业生产用电困难。同时,以补偿方式下调电价,促使供电企业通过挖掘潜力消化让利电价。

     “这一决策救活了10多家冶炼企业,电力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新的锰业在全国的地位就此奠定。现在大新锰产品在国内的市场起码占四分之一份额。”言胜斌直言。

     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大新县委、县政府把产品质量的提高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引导企业特别是已初具规模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近年来,成功研制开发的硅锰、硫酸锰、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低硒高纯电解金属锰、无汞碱锰型电解二氧化锰等系列新的品牌产品填补了广西锰矿产品的空白,改变了企业卖原矿、产品单一的格局,实现了产品多元化的目标。全县有10家冶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

  搭建发展平台  培植骨干企业

     以锰矿加工业为龙头的民营企业是大新县工业发展的基础。培植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大新工业发展的主线。

     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引导企业建立“三大危机预警机制”,即“生产经营安全预警机制”、“资金周转预警机制”和“企业家自身防范机制”,妥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运作和企业经营者自身问题,努力防范企业风险,是大新工业发展的又一成功举措。

     “十五”前,大新县民营冶炼企业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考察论证能力较弱,融资能力也较差,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大新县委、县政府有计划召开银企洽谈会,让“供”、“需”一起跑市场、搞论证,不仅提高了金融部门对冶炼企业的信心,也加速了企业的扩张。同时,制订部门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细则和服务措施,工商、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实行“保姆式跟踪服务”,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信贷、技术、产品出口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让民营冶炼企业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平等竞争的待遇。同时,加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地域空间,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大新走出了一条“以小区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的发展路子。其中:下雷锰谷工业集中区内就有锰矿产品深加工企业23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锰矿冶炼和化工企业13家,主要产品70%以上实现出口,已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工业示范小区”。

     如今,以锰产品深加工为龙头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大新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全县民营企业达67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就有18家,形成了新振锰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三锰龙矿业有限公司和雷平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大新桂丰制糖有限公司等一批对全县经济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了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变。这些龙头企业为大新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目前,大新县以锰矿资源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的锰矿加工产业,锰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4.74%,成为推动大新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大新以制糖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甘蔗——制糖——酒精”产业;并通过对国有制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蔗糖业得到巩固和发展。水电业则成为大新县的新兴产业,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81亿千瓦时。

     大新特色工业的成功构建,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大新县以工业经济特别是走特色工业道路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思路,已在大新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