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13日 来源:华南新闻 作者:古亦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国家去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产粮大户广西象州县的财政收入反而增加2300多万元。农业大县如何生财有道——  


    缫丝厂生产车间 江永新摄


    面对2005年的财政快报,广西象州县委书记王革冰和县长贾朝强异口同声地说:“非常欣慰。” 

    这一年,虽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县财政收入却较上年增长18.04%;这一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涝灾害,县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帮助全县5289户洪灾“全倒户”盖了新房。 

    象州县今年的冬天比往年冷,但是却没有一个灾民被冻着饿着。那么,这个以盛产优质米著称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如何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实现财政迅速增收呢? 

    卖谷变卖米 

    3年前,象州县提出了“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新理念,当时有些令人难以理解。 

    历史上,象州县所有的优势和名气都体现在一个“农”字上,全县人均耕地约2.5亩左右,获得了不少与“农”字有关的荣誉: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国家桑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自治区基地县……正因为如此,象州人经常流露出一些疑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往哪里跳?” 

    象州县盛产优质米,却长期被精明的外省商人买去之后重新包装,换个品牌在市场上卖高价,象州县俨然成了他人的原料基地。县委举这个例子告诉全县人民:农业要朝工业“跳”——发展农业工业,让优势农产品实现产业化,农业的增效通过工业来体现。 

    于是,象州县引进了3家大米加工厂,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包装,卖到哪里,只要说是象州大米,客户就会说,好吃。象州人现在给人送礼,无论是公是私,全是自己加工包装的象州米。 

    现在,全县的农副产品都有加工企业。以桑蚕业为例:种桑养蚕—卖茧—生产丝(增加15%的效益)—生产绸(增加30%的效益)—加工服装(增加50%的效益)。就这样,农业与工业联姻,价值成倍翻。这还没有算上用桑秆来造纸、蚕粪成为企业原料的效益。 

    在没有取消特产税时,象州县桑蚕一年提供的税收不足200万元。取消特产税之后,去年桑蚕提供的增值税超过200万元,今年可以超过350万元——县长贾朝强说:“如果再向前看,形势会更喜人。”因为这两年引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释放的能量将逐年增大。 

    这样,象州县的农业生产就有了新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新型农村组织(协会)+农户。象州的目标是做广西第一桑蚕大县。 

    卖石变卖“金” 

    象州县去年1.5亿元的财政收入中,来自企业的贡献占2/3,增长的2300多万元则全部来自企业。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办企业、围绕资源开采与加工办企业是象州县工业的两个显著特点。通过合资,县里成功改制了两家制糖公司,提供财税收入3000多万元,还引进了利用蔗渣加工中密度板的湘柳密度板厂生产副产品。也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年产白厂丝分别达到250吨的佳绫公司和联鸿公司两家桑蚕加工企业,当地蚕茧的价格因此迅速提高,去年鲜茧平均销售价格为1050元/担,财政收入100多万元。还是通过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年产7万吨精米的太粮米业和年产3万吨精米的三和米厂等粮食加工企业,其中三和米厂已经投产。 

    准确地说,象州县在国外也有名气——“中国重晶石之乡”。目前已探明的储量达4500万吨,品位很高。过去主要是卖原料,没有附加值,价格受国外市场左右,忽冷忽热。为此,象州人心里老是憋着不舒坦。这两年,象州县放开眼光,引进资金建设了年产1.5万吨沉淀硫酸钡的冠峰化工厂和年产10万吨硫酸钡的重晶石浮选厂,对年产5万吨硫酸钡的高宏公司进行技改,今年将形成年产17万吨沉淀硫酸钡以及其他产品的能力。至此,象州人的心情舒坦了。 

    3年来,该县引进的工业企业达54家,其中投资达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投资超亿元的企业3家,在县工业史上,这些都是从未有过的。 

    象州的外商大多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县长贾朝强与宣传部长覃保富曾在凌晨3点钟从象州县城驱车近百公里去柳州火车站接一位投资商,该投资商原本是来买矿的,结果被当地领导的热情所感动,在象州县投资3000万元办厂。这就是不通铁路、不近国道、也不沿海的象州县备受投资者青睐的简单原因。当然,吸引他们的还有象州县的两大优势:农业和自然资源。 

    象州县从广东中山引进一家服装加工厂,县里是这样同投资者交谈的:你在广东办厂,我们把农民送到广东去,给的报酬低了,农民不愿去,给高了又会增加你的成本,还不如你来象州县办企业划算。这不完全是谈判技巧,象州的确有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结果,广东老板来了,本来计划招收600个工人,实际招收了1600个,最近又扩大生产规模,准备招收工人超过3000名。 

    纯农变“四化” 

    王革冰任象州县委书记已3年。3年来,象州县经历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取消和特大自然灾害。记者问她,这3年感到最难的是什么。她思忖一会儿答道:“没有什么特别难的。”记者惊愕了,难道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财政减收也不是难事吗? 

    王革冰说,象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一直在思考财政如何增收。这几年,县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结合象州县的实际,理清了发展思路,所以路走得顺。 

    据县长贾朝强介绍,象州县在取消农业税之后财政实现较大幅度增收,概括起来就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民营化“四化”联动。 

    这几年,在县财政零投入的情况下,象州县的城镇化依托市场运作,县城市容市貌和秩序明显好转,农村人口城镇化增多,去年全县新增城镇人口0.25万人,同时全县民营经济的数量和总量不断提高。去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0元,增长26.85%,农民人均纯收入2545元,增长15.26%。县里机关干部和职工领到了每月150元的生活补贴,都感慨“想不到”。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给机关发生活补贴的政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条件是资金自己解决,过去象州县财政从来不宽裕,这项政策一直是水中月。 

    象州县的干部群众正信心十足:未来,把握农业和资源两大优势,引进酵母、纸制品、酒精等项目,开发引进变性淀粉、功能性糖项目,开发西瓜汁、桑果汁,把象州县建成全国最大的钡盐基地…… 

    自信,写在每一个象州人的脸上。

                                         (记者 古亦忠)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2006年01月13日 第一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