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20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梁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回收率100%”看龙州小额信贷扶贫之路

  

    到期贷款回收率100%!龙州小额信贷扶贫实现了新突破。 

    在区内外许多地方为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回收难、回收率低而头疼之际,龙州县从1999年以来大胆创新,通过新的运作模式累计发放到户贷款960万元,扶持农户6958户,到期贷款累计回收率100%。 

    这种突破来源于龙州县探索的“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依托龙头企业实施的信贷扶贫到户模式。目前龙州的这一模式已在全区推广。 

    多种尝试找出路 

    贫困地区产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缺少发展生产的资金,而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是解决这一问题、帮助贫困农户增收的良好途径。1997年以来,龙州县在小额信贷扶贫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孟加拉模式是全国不少地方采用也是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小额信贷运作方式。龙州县从1997年到2000年曾采取这种方式,通过宣传发动,让农户自由组合,形成联保小组,成立中心,进行培训,最后发放贷款,用于发展网箱养鱼、香蕉种植等。但实施效果不容乐观,1997年、1998年投放的贷款回收率仅为48.2%。目前全县80多万元小额信贷不良贷款全部由这种运作方式产生。对此,农行龙州支行行长农天植认为:“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1998年冬那场罕见的霜冻,使当年获贷农户所种的经济作物全部被冻死。但关键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市场经济信用意识薄弱,不具备自身发展经济和寻找市场的能力,将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投放给他们,经营风险非常大,一旦项目失败,非但不能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反而会导致负债。” 

    龙州也曾尝试“能人+农户+小额信贷”的方式。即由贫困村中的经济能人带领成立中心,全中心几个小组的成员获贷后,所有贷款集中由经济能人统一管理、使用,经济能人承担还本付息和工作费。“毕竟经济能人数量有限,各人的信誉程度不同,风险也很大。” 龙州县扶贫办主任陆敏如此表示。 

    还有一种方式是“担保贷款”。即由乡(镇)干部职工、村干、教师等财政发工资的人员以工资担保亲戚朋友向扶贫分社贷款。但显而易见的是,全县绝大部分贫困农户没有领财政工资的亲戚朋友,从而限制了信贷扶贫覆盖面。 

    依托龙头扶贫到户 

    小额信贷扶贫作为贫困农户无需财产抵押,以信用获取小额、短期借款的一种扶贫方式,若项目选准了,农民增收,农行就增效;反之农民会因负债返贫,扶贫贷款就收不回。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让广大贫困农户尽快脱贫、农行扶贫贷款有效益、当地政府满意的路子? 

    龙州县扶贫部门、农行龙州支行经多次调查研究认为,蔗糖业是龙州县的支柱产业,原料蔗由龙州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属下的三个糖厂收购,不愁产品无销路,而糖厂又有技术人员对甘蔗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加上南华公司属于农行优良客户,是龙州县的龙头企业,有足够保证担保条件。若能得到南华公司的大力支持,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良种甘蔗生产,将是一条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开展信贷扶贫到户的模式由此产生。1999年、2001年,龙州运用此模式共投放了36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到期贷款回收率均达100%。此种运作是由贫困农户联保小组成员委托龙州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扶贫分社(以前是糖厂分社)向农行借款,并以购买化肥、蔗种、农药等实物的形式发放给农户,扶持农户改种高产高糖蔗,农户按合同约定把原料蔗出售给糖厂。扶贫分社负责做好公司(糖厂)、农户的协调工作,保证小额信贷扶持到户,不再向贫困农户收取借款额2%的工作费。 
    采用此模式的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由扶贫龙头企业统借统还。2003年龙州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投放规模,全年共投放600万元,全部以实物形式发放到12个乡(镇)的4758户贫困农户手中,使农户对近2万亩甘蔗进行品种改良。

  共同体带来多赢效应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的模式,有关方面结成利益共同体,收到的是多赢的效果。
    龙州县扶贫办负责人认为,通过龙头企业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可以依靠公司的技术力量做好贫困农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获贷农户只负责项目实施,产品全部由企业收购,不忧产品销售问题。
    说起小额信贷,龙州县水口镇罗回村的冯保伦喜上眉梢。他算了一笔账,2003年他种植甘蔗10亩,贷款预付蔗种和肥料款1846元。2004年入厂甘蔗达50吨,比上年增产1.8吨。获贷后,他把原计划投入甘蔗生产的资金转投放种植黑皮果蔗0.5亩和种草养牛,既解决了增收问题,也解决了来年甘蔗改种的蔗种问题。2003年家里各项经济收入比上年增加1600多元,扣除成本实际增收623元。据统计,龙州县2003年60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投放后,受益农户户均增收170元左右。
    作为承贷承还主体的龙州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据该公司总经理闭道灿介绍,公司蔗区甘蔗种植面积37.7万亩,其中急需更新换代的普通品种或低产淘汰品种有13万亩。蔗区内2万多贫困农户所种的大部分是低产淘汰品种,由于缺乏资金而无力更新。2003年60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投放后,贫困农户改种高产高糖优质甘蔗。改良后的近2万亩甘蔗虽遇罕见大旱,产量仍有所增加,保证了蔗区原料蔗产量与上年持平。原料蔗的含糖率提高约0.45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较上一榨季有所提高。 
    100%的回收率则增强了农行龙州支行对这一模式实施的信心。2003年所投放的60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到2004年3月底已全部收回。该行行长农天植说,贷款由企业承贷承还,全部以实物形式发放到贫困农户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现金投放不到项目或产品找不到市场,难以回收贷款的问题。而且,由于有南华扶贫分社的协助,可以解决因农行营业网点从农村撤回,难以开展直接贷款到户业务的问题。

  新模式走向全区  

    举一反三。龙州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开展信贷扶贫到户的成功经验被迅速推广。
2004年以来,龙州将新模式的实施逐步推广应用到甘蔗“六化”建设中。同时,计划以龙州县的四家国有农场和龙州县方略制药公司为依托,成立扶贫分社,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乌龙茶、剑麻和中草药种植。
    新模式在我市也逐步铺开。2000—2004年,我市按此运作方式在龙州、扶绥、天等、凭祥等县(市)共投放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资金4698万元,绝大部分通过崇左东亚糖业公司、龙州南华糖业公司等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来投放,项目覆盖265个贫困村2.28万户9.4万人,实现了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目标。
    龙州模式还走向了全区。2004年4月,自治区扶贫办和农行广西分行在龙州县召开全区信贷扶贫到户工作座谈会,推广了龙州县的做法和经验。
    自治区扶贫办资金管理处副处长朱有奎如此评价,“龙州县信贷扶贫到户的模式,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解决贫困农户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还可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可靠、高产优质的原料基地。” 
    虽然由于各地条件不一,信贷扶贫到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在区内外不少地方陷入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回收难困境的形势下,龙州县的做法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正如自治区扶贫办、农行的专家所说,龙州的实践证明,信贷扶贫到户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前景非常广阔。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