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21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董汝光 陆万晓 苏宗海 黄定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时代。如何实行城乡统筹,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许多农业大县正面临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灵山县以思想大换位促进行动大换位、产业大换位,兴工促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思想大换位:工业化是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跨越必由之路

灵山是我区农业经济大县,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取得过辉煌成果。然而,该县决策者在实践中越来越明了:缺少工业项目的支撑,就是把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绣出花来也富不了农民,强不了县。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用活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改变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财政穷困的状况,实现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工业兴县”战略思维的提升,使得围绕资源上工业,发展工业促农业,成为灵山县上下共识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在三隆镇采访时,说到办工业,镇党委书记潘荣胜就来劲。三隆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香蕉是特产。2002年全镇税收167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就占110多万元,剩余的是石膏矿税和一些工商杂税。自从免征农业特产税后,镇财政收入一度陷入困境。去年镇里招商引资发展工业,9月份仅永盛铁合金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当年就为镇提供120万元税收。目前已有10个工业项目到三隆镇落户。去年全镇财税入库332.8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达228万元。

尝到发展工业甜头的三隆镇利用镇原农场办起工业区来。为了提高村级干部发展工业意识,今年7月1日,镇党委趁着广东增城市新塘镇永和管理区翟洞何屋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海新带着5名村委干部前来考察投资的机会,把全镇34个村的党支书都召来同客人座谈,听何海新介绍何屋新村办工业,富村富民、为国家提供巨额税金的经验。让党支书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仅有3000多人的行政村,年纳税超千万元的加工企业就有5个,全村企业一年为国家提供税收一亿元以上,村工业的规模、村民的富裕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灵山人正是从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得到深刻的启示:不大胆创新,放弃原来的所有,就难以得到更新、更大的所有。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跳出来,发展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面,才能强县富民。

行动大换位:招商引资,经营城市,坚持多元化投入办企业

近年来灵山县工业得到大发展,县域经济有了大跨越,从发展的势头看,今年工业的GDP开始超过农业。对于发展和扩大工业规模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从何而来?县长米光信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党的十六大以后,县委、县政府开始转型和转变职能,一是财政不再直接投资办企业,二是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制订出“工业兴县”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以服务者和保护者身份引导外来投资者、企业、劳动者来投资、经营、创业,通过多元化投入,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促进产业大换位。

大招商、招大商,灵山县强化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该县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和部门领导不仅做招商引资的保护者和服务者,同时也成了招商引资的好手。县政协主席梁多英去过浙江考察,认识浙江省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金先生,便多次去电去函邀请他来灵山旅游、参观和考察。被梁多英的热情所感动的金先生,以旅游为名到灵山后,通过多方的接触和考察,觉得灵山不仅有美好的人文景观,而且有着良好投资经商办企业的软硬条件和环境。

经过洽谈和签约,金先生投资1.5亿元在风景优美的六峰山脚建设“六峰山商业步行街”。自今年5月9日动工以来,工程进展迅速,900米长、2.8万平方米、设计风格别致的步行街已轮廓分明。金先生深信来灵山投资会有高回报,于是,又相继邀请了两位同乡分别投资5000万元和1.2亿元参与灵山县城改造和开发项目,建设灵山大厦和建材市场。

灵山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优质服务吸引着广东、浙江、福建和区内的南宁、柳州、桂林的投资者竞相来投资建厂办企业。仅去年引来的国内协作项目就有54个,先后在县城十里工业区、檀圩天山工业区、陆屋工业区、三隆大马工业区、石塘至陆屋工业带等安家落户,总投资金额4.48亿元,已到位资金4.45亿元牷还引进外资项目3个牞137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又引来项目22个牞到位资金2.772亿元。据县招商局提供的数字,由招商引资进来的工商企业,去年交纳税金480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达3000万元。

灵山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另一重大之举是深化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该县对原来几乎停产、税纳不了、工资发不出、欠债累累的糖厂、毛纺厂、松香厂、水泥厂、酒厂等15家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全部实行产权转让、并购、债务重组处置不良资产等方面的改制,盘活了闲置资产,同时又注入资金技改,使企业质量迅速提高。以往荒芜了的厂房车间又焕然一新,机器奏出“高效的乐章”。县第一棉纺厂转制前设备老化,产品落后,靠来料加工过日子,已有一年多没交税了,成为县里一个“包袱”。改制时,由港商买下组建成华大纺织有限公司,通过技改牞更新设备牞自产棉纱出口,今年头6个月实现产值1444万元,500多名职工人月均工资700元,交税37万元。由于改制成功,灵山这批“老大难”、“包袱”厂活力四射,又都变成对县财政有贡献的企业。

灵山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强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经过思想大换位的灵山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的十分明确:一是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农产品本身无税,经过加工增值增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因此,扶优、扶强、扶大,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上重点扶持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荣星淀粉有限公司、宇峰保健食品厂、龙三钱食品有限公司、灵山县供销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陆屋农场等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扩大生产。目前,全县有水牛奶、茶叶、水果、糖蔗、甜玉米、冬菜、木薯、畜禽、竹芒编十大农产品加工企业242家。县国税局一年从农产品加工收取增值税和消费税达1500万元。更喜人的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着农户25.3万户致富,结构调整后的种养业更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换位结局: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增强

灵山县以加快发展工业为切入点,开拓了税源,增强了财力,极有利统筹城乡发展。

灵山实施“工业强县”的决策,始终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以加工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项目,有力地促进农村劳力从一产向二、三产业投入,把农村劳动力过剩劣势转化为劳动力密集和经济发展的优势。目前,灵山县到这些工厂企业务工的农村劳力有8.5万人。他们离土不离乡,在工厂里干着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的劳动,上班下班制度化,收入按月拿工资。欧阳克裕是三海镇十里村农民,40来岁,前年被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招聘进厂当产品包装工人。他工作勤奋,钻研技术,有责任心,不久当上包装班的班长,后又被厂里聘为管理包装车间的“中层干部”,月工资收入700多元。他的儿子欧阳可伲也被厂里招为制瓶车间的吹瓶工。欧阳克裕兴奋地说,他爷俩务工的年收入是在家务农时的3倍。可想而知,他家的生活质量比以往提高得多了!

着外来投资办厂的增加,特别是针织、烟花、芒编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快速发展,灵山意想不到地出现工业用地缺、招工劳动力缺、1000平方米以上厂房缺的现象。檀圩镇这两年工业发展快,企业多,全镇务工农民有1.2万人,到外省打工2万多人牞劳动力出现紧张。坐落该镇的成丰针织厂有着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产品外销,在灵山仅招到300多工人,还缺一半,老板只好“求远”到钦州、北海招来200名工人解燃眉之急。

灵山县工业快速发展,不仅统筹劳动力就业,同时为总揽“三农”工作,统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条件。灵山县加快工业发展,经营城市,盘活资产和土地存量,开拓税源,增加了财力。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灵山县年减免农业税费4500多万元,但二、三产业的税源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县财政收入连年获得大幅度增长。县政府新增的财力也大幅度向“三农”倾斜,其中重头的一笔是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努力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去年,全县修建四级公路17条(段)85.78公里,铺设进村水泥路9条(段)28.8公里,等外公路提级改造22公里,修建中型桥梁7座,解决39个村、13万人的行路难问题。

——新建成农村人饮工程4处,解决1238户5680人的饮水难问题。

——以解决农民因病住院难的实际问题,惠及千家万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启动。到今年上半年全县参加医保达54.05万多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4.55%牞共有1.86多万人次享受新型合作医疗牞报销金额413.79多万元。

今年县里实施为民办百件实事,其中涉及“三农”的就有41件,投资金额2.5亿元,目前已动工39件。这些工作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称颂这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件大好事、大实事。

为了增强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灵山县还紧紧围绕把县城建设成为“桂东南新兴商贸城市”的目标,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多元化筹集资金,进行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推进城镇化进程。今年到过灵山的人,对县城的美化、亮化工程都会大为惊叹。特别是晚上你在灯光点缀的城区漫步时,热情的主人会自豪地为你介绍:县体育馆、华源大厦等一批重点工程已竣工启用,高20层的荔香城综合住宅楼动工兴建,六峰旅游风情步行街、灵山大厦两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江岸美景”中的双鹤公园已建好一系列配套设施,完成了河堤绿化、亮化工程,并向游客开放。另有石塘、檀圩、陆屋等小城镇建设也在健康发展。现在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7.5平方公里。

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扩大了城镇生活和就业空间,增强支持农村的能力。目前,灵山城镇人口增加到32.88万人,其中县城13.5万人。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办厂、开店、经商和跑运输,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里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的生活在他们身上已变成现实。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