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10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浦北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达16.8万人,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劳务经济成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支柱产业。

    平均每2个农村劳动力就有1人外出务工

    浦北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劳动力累计高达34万人,实际从业人数接近30万人,富余劳动力4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该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化就业压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变富余劳动力包袱为创造财富的一大优势,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该县劳务输出一年一个新台阶:2002年输出12.3万人,2003年输出14.5万人,2004年输出16.8万人,现在平均每2个农村劳动力就有1人外出务工。

  层层合力大抓劳务经济

    为了给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浦北县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和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多次外出联系劳务输出,并带队到广东深圳、珠海等城市寻找劳务市场,洽谈劳务合作,分别与TCL、康佳、思泰、金宝等27家名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该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专栏、宣传资料、横额标语、咨询活动、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广大农村青年五湖四海去创业的愿望和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并坚定外出务工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发展劳务经济的突出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返乡投资创业的典型,在全县形成推动和加快劳务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气候。

    提升服务质量促劳务输出上水平

    该县始终着眼于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来促进劳务输出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一是健全信息网络。形成县、镇、村三级贯通、覆盖面广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基层和农户传递各种劳务信息。在巩固扩大向广东珠三角地区输出劳务的同时,积极开拓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务市场,并与国外劳务市场联络沟通,创造条件向境外组织劳务输出;二是强化培训工作,增强劳务输出竞争力。该县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县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充分发挥一、二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作用,按需培训,既培训他们的技能,又辅之以道德素养、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养和增强他们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三是加强组织化管理,主动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组建县农村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并在18个乡镇和一、二职业学校建立服务站,在273个村(社区)建立了服务分站,形成服务体系,使劳务输出由自发型、松散型变为紧密型、有序型,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便于协调管理,便于为劳务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四是做好跟踪服务。为劳务人员建立家庭档案,解决其家庭生活、生产上的后顾之忧。设立援助电话,帮助解决劳务纠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安心务工创业。

    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富民工程

    劳务经济的发展,给浦北县带来了诸多新气象。首先是疏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渠道,促进了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其次是增加了农户收入,起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良好效应,为农民脱贫致富增添了新的希望。再次是带动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劳务人员受到现代文明的洗礼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时代意识增强,传统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容易接受新事物,由此带动了整个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村早婚、早育、多生、重男轻女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弱减少,许多进城劳务人员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节奏,与市民融为一体。随着劳务输出和就业人员的增加,该县农村斗殴、盗窃等现象逐渐下降,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劳务人员经过多年打拼,成就了事业,积累了资本,寄回或带回资金兴办二、三产业,企业经营者达1300多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富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形成经济社会和就业的良性循环。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达16.8万人,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劳务经济成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支柱产业。 (黄镜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