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08日 来源:当代广西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龙万伸

    最近,笔者在浦北县北通镇勒山村采访时看到,这个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的小村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屋前标准的水泥球场上,一场篮球赛激战正酣;村前村后的香蕉园和荔枝园里,村民们正忙着施肥、摘花和环割保果。据了解,该村105户农户已有82户建起了沼气池,同步改厕改厨改水的有70户。

    在浦北五黄岭风景区一带,生长着全国面积最大的21万亩连片天然次生红椎林,林下伴生的红椎菌以其天然野生、鲜红美观、清香可口、保健和营养价值极高而蜚声区内外,销售价格高达200元每公斤,成为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官垌镇实行生态立体种养,山上种植八角、玉桂20多万亩,山下利用长流山泉水小窝养鱼,创立了小有名气的“官垌鱼”品牌。全县建成了以北通镇福多堂为代表的花园式生态示范村30多个,建成沼气池3万多座。

建立示范基地 辐射城镇乡村

    为了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3年该县制订了生态农业基地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强了分类指导,加大投入,提升水平,创立品牌,发展名牌,延伸产业链,辐射周边,带动全县,促进了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去年9月份,该县被区农业厅批准为广西惟一的香蕉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目前该县已发展15万亩香蕉、43万亩水果、25万亩八角、15万亩竹子、21万亩天然次生红椎林等十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还有福旺镇的速生桉丰产林、北通镇的奶水牛等一批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北部八角、玉桂、粮食、肉鸡,中部香蕉、荔枝、龙眼、竹子、红椎菌、淡水鱼,南部蚕桑、粉葛、淮山、蔬菜、剑麻、肉鹅等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业产业格局,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做大做强“第一车间”。目前全县建立有各种规模的科普示范基地43个,创出了“万山”牌优质大米、“通天”牌香蕉、“六万山”牌大红八角等20多个有地方特色、市场销路好的主导产品,年创收近3亿元。

健全科普网络 惠及千家万户

    几年来,该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浦北生态经济发展,把构建城乡科普网络作为推动经济腾飞的基础工程来抓,逐步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乡科普网络。建立了有县四家班子分管、联系的领导牵头、县直23个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县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领导小组下面有县科协,县科协下面有18个乡镇科协,乡镇科协下面有科普协会,全县252个村委会已有202个建立了科普协会,村委会下面,部分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普小组和科普示范户,形成了一个越织越密的科普网络。到去年1月,浦北电信分公司已在全县18个乡镇开通了ADSL宽带业务,有13个乡镇建立了“电子信息中心”,浦北农业信息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信息可直接传输到乡镇和部分村委会乃至农户家里。农民朋友对利用宽带上网寻求致富信息、拓宽生态农业致富门路的兴趣越来越浓,“上宽带,找信息,学技术,奔富路”已开始成为当地农民的时尚。

    利用这一覆盖全县的科普网络,该县紧紧围绕“三大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品牌农业)和促进“三增”(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态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农业部门重点培训杂交优质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无公害香蕉生产技术和“猪-沼-果(蕉)-灯-鱼”五位一体生态种养模式等技术,水产畜牧部门重点培训种草养畜、种草养鱼等畜牧渔业养殖技术,各乡镇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该县还按照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科协的部署,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除发动县内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外,还先后邀请了生态农业发展较快的山东寿光市和来自韩国、以色列的10多位国内外农业、水产专家前来讲学和指导现代生态种养技术,参加培训学习的农村党员、干部达1万多人次。通过系列学习培训,90%以上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生态新技术,成为农村发家致富的领头羊。

健全涉农协会 促进农民增收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活动中,该县各级各部门根据农业区域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了一批涉农协会,有一定规模的北通勒山农民合作经济协会、大成香蕉协会、六银八角协会、官垌养鱼协会,拥有会员9820人。同时,该县还注重发展各专业技术协会,发动科技工作者投身建设小康社会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学会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引进杂交优质稻3万亩,每亩比常规稻增产53公斤;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新技术16.5万亩,每亩增收节支43元。官垌养鱼协会大力推广种植“桂牧一号”黑麦草养殖官垌鱼,使“官垌鱼”这个品牌品质更优,产量翻了一番多。北通勒山农民合作经济协会于2002年5月注册成立,目前入会农户105户,在册会员人数250人,辐射周边村农户1300多户;协会累计已发动会员种植香蕉418亩、荔枝820亩,养殖奶水牛30多头,收购香蕉等水果4万多吨,推广建设沼气池76座,推广“猪-沼-果(蕉)-灯-鱼”等生态种养模式1000多亩,举办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23期,1200多人次参加培训学习。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元,比全县人均收入2830元多出850元。协会还筹资建设了6公里长的进村四级路,兴建了186平方米两层钢混结构办公培训楼和篮球场、乒乓球场等村民公共设施,为促进农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树立了榜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