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恭城模式 作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恭城的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历经了20多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农村燃料以" />
2005年06月08日 来源:当代广西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盘科学 彭盛仲 刘先春

“三位一体”恭城模式

    作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恭城的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历经了20多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农村燃料以柴草为主,加之人口增长过快,过量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溪河断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恭城从1983年起,决定在广阔的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然而,有的农民认为,挖一个坑,做一个水泥盖,拉几根胶管,就能点灯煮饭,鬼也不相信。推广使用沼气,阻力很大。为了发展生态农业,铁定了心的恭城县委、县政府,迅速改变工作方法,调集精兵强将到平安乡黄岭村搞沼气试点。农民亲眼目睹一个小小沼气池,既省柴、省力、省钱,又方便、卫生。于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全县兴建沼气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为保证沼气池的原料供应,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狠抓养殖业的发展,大种特色水果。经过不断总结完善,最后成形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以其独特的良性循环体系被有关专家誉为“恭城模式”而闻名全国。大办沼气、大养生猪、大种果树的热潮经久不衰,使恭城生态农业突破了庭院经济的栅栏,步入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轨道。2000年底,全县沼气池累计达到4.3万座,入户率达73%,水果总产27.64万吨。初步建成柑橙、月柿、沙田柚、红花桃等名特优水果生产基地。一批批农民靠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脱贫致富,建起了新楼房。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初建的沼气池已明显老化,虽然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民先后建起了新房,但这些星星点点,掩映在绿树果园中的新房,东一座西一栋,有的与老房旧房破房连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虽然达到32万多亩,但大多是柑橙、柚子、月柿等传统常规品种,不少已种了一二十年了,果质在不断退化,加上深加工短腿,农民增收后劲不容乐观。

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如何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恭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形成了由传统、高产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转变,由大众化建房向园林化建房转变的战略思路。达成共识后,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作出决策:为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提升生态农业的档次,丰富生态农业的内涵,在全县开展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在全县8个乡镇建起10多个富裕生态家园,基本上达到了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运输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的“五改十化”。

    如果建起新家园而让农民喝三年稀粥,何言“富裕”?为此,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让农民增产增收,大力引导农民做好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水果。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亲自带领有关单位的领导和技术员,四面出击,走南闯北,引进水果新品种和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全县已引进红江橙等水果新品种150多个,40多个经济作物新品种在全县9个乡镇规模种植。同时,对老果树园进行高位嫁接,大搞技术改造。2004年,全县40多万吨绿色水果,销往国内外市场,人均水果收入2500多元。

    为使瑶乡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县委、县政府又决定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超过77%。与此同时,还引导农民开展高档次高质量的沼气能源建设,全县已新建自动化排渣、电子打火的沼气池近1.5万座,一批旧沼气池通过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提升了质量。到2004年,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5.6万多座,沼气入户率达85.6%,沼气入户率创全国第一。

生态旅游“惹”游人

    如今,走进社山富裕生态家园示范区,中央电视台平安保险广告中那幅“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的画面首先映入眼帘。在横山瑶寨,红枫片片,让人尽情感受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在大岭山新村,十里长廊桃花让人欢喜若狂;兴建在万亩恭城月柿林里的红岩村,更是让人流连忘返。2004年,红岩村户均非农收入达6000元。一座座既保留了桂北瑶族民居精华——小青瓦、宝顶、风火墙、飞檐特色,又融入现代文明气息——铝合金大玻璃窗、大阳台、不锈钢楼梯扶手、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的新楼房,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悠悠的茶江河畔。房前是清清的流水,竹影婆娑;屋后是青山掩翠,鸟语花香,楼前屋后是翠绿的果园。这迷人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自恭城举办三届桃花节、两届月柿节之后,已有中外游客40万人次到美丽的恭城瑶乡,感受这里的秀山丽水、优美环境和淳朴的瑶乡风情。□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