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陈贤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对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贺州市各级各部门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线,锚定高水平建设东融先行示范区目标,主动靠前为企业提供稳岗留工支持、招工用工保障等精细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得到企业好评。

  创新“六项机制”改革,助力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就业供给两侧双向发力,建立服务企业用工六项机制,以更优就业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壮大发展。一是建立“双向挂牌机制”,在重点高校、镇(村)、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园区管委和企业等6类重点服务对象挂牌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46个,将服务下沉前移,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二是推行“挂点机制”,组建稳岗就业专班,落实人社服务专员,对530家市内企业进行用工监测,动态掌握企业“招聘需求清单”和“员工技能需求清单”,为缺工企业“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三是优化“人岗匹配机制”,以村(社区)、安置点为单位组建“就业职通车”就业微信群1100多个,增设“夜市招聘”活动,“点对点”专车组织农村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参观,多渠道搭建对接桥梁,提高企业招聘成功率。四是健全“政策兑现机制”,梳理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等稳就业政策清单33条,明确兑付标准、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组织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让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五是坚持“联席会商机制”,定期召开企业用工服务保障联席会议,了解和帮助企业解决招工引才诉求;开展“贺企入校”人才招募行动,与区内外高校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帮助企业“订单式”“定向式”输送人才。六是完善多元调解治理机制,全市设立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处中心6个、调解工作室26个、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受理(站)点20个,联合各部门设立“集中接访日”,形成了“一中心、多工作室、多站点、多部门”联动的劳动争议多元调解平台体系,保障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推行“管家式”服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通过精准对接摸需求、优化服务保用工、强化政策稳岗位,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要素保障,努力让企业“招工不愁、用工不忧”。一是开展就业服务“暖心”行动,做好招工“前端”服务。线下深入乡镇、园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举办中小型招聘洽谈会,开展“就业大篷车下乡”“文化轻骑兵下乡”等活动,组织企业巡回基层招聘。线上利用市县“微就业”公众号、“就业职通车”微信群等载体,联合市县融媒体进行“直播带岗”“云端访企”,“不打烊”发布市内企业招聘信息。截至10月底,全市共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422场,累计服务企业1.1万家次,助力企业新招聘员工6400多人。钟山县创新“妈妈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全时妈妈”“全职妈妈”“全程妈妈”“全能妈妈”和“全心妈妈”用工服务机制,营造安心、放心、舒心的就业创业环境。二是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提供用工“中端”服务。制定《关于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关于创建广西东融碳酸钙特色产业集群人才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方案(送审稿)》,为人才来贺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发挥龙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作用,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707人。组织金源稀土、桂东电子两家企业申报自治区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科技创新类)2项,组织贺州市科隆粉体有限公司、广州华新科智造技术有限公司、贺州学院、合肥学院通过飞地企业共同申报“窄分布高分散重钙粉体高值化制备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自治区立项并获200万元经费支持。三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保障留工“后端”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我市信誉好、实力较强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用工服务,举办招聘活动38场,服务企业790家次。全面推行“免申快办”模式,落实失业保险降费、工伤保险降费政策,为企业减少8802.99万元成本,涉及企业16893家次,惠及员工30.72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748.45万元,涉及983家企业,惠及2.05万名职工;通过“直补快办”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8673.85万元。开展和谐劳动关系“送法入企”活动,指导企业建立内部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机制,帮助企业梳理排查和解决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截至10月底,全市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为100%,调解成功率为87.1%。

  鼓励“家门口”就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面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贺州市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留贺返贺就业,就近就地入企务工,优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支持建设“家门口工厂”。充分利用镇、村集体土地和闲置场地、安置点预留场地,鼓励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下乡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和乡村卫星工厂,落实金融支持、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既带动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又避免企业在园区出现集中“抢人”现象。如,依托富川粤桂协作产业园、昭平城北工业园等平台,引进并建设粤桂就业帮扶车间22家,发展园区总部公司辐射行政村(安置点)的“1+N卫星工厂”建设运营模式,吸纳32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运营好全市现有的3个农民工创业园,入驻企业170家,吸纳1.31万农民工就业。二是努力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推行“人社+园区+乡镇”联合服务模式,组织乡镇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乘坐免费“园区送工专车”入企探岗,推行“岗位发布—人力资源搜集—人岗匹配—职业培训”流程化管理,形成“企业招工—群众响应”的良性互动。创新“就业拓展培训”持续储备产业工人,针对16-35岁未就业的年轻城乡劳动力,开展包含就业指导、职业体验、参观企业、专家授课的就业拓展培训,一大批年轻城乡劳动力“在技能培训+现场探岗(试岗)”中转变就业观念,就近就地顺利就业。三是灵活打造“零工市场”。探索“政府主导+镇村(社区)共建+第三方运营”的基层就业服务新机制,因地制宜建设零工市场,创建“零工微信群”,线上线下广泛发布企业季节性、临时性岗位信息,提供“即时快招”服务。平桂区、钟山县探索“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服务模式,开通“点对点”送工通勤专车,按“订单”输送搬迁群众到园区企业和设施农业灵活就业。昭平县打造“1个市场+3个零工大队+10个零工驿站”模式,订单式组织零工人员到辐射范围内的茶叶基地、家政公司务工,定期在乡镇举办“圩日招聘会”,常态化服务企业灵活用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