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来源:湖北县人民政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统计局

  201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努力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实体经济,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全省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省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为“十三五”全省实现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进步

(一)总量规模壮大。

  一是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9540.24亿元,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34.6亿元,增长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83.1亿元,增长12.3%。二是县域经济对全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GDP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60.3%上升至6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39.8%,投资占比提高到69.6%。三是一批“排头兵”县(市、区)实力不断增强,竞争力逐步攀升。GDP过3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4个,有10个区市GDP过5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区)发展到17个,其中有8个区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枣阳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为继大冶、宜都之后目前我省第3个“全国百强县”。

(二)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1∶50.7∶32.2调整为16.9∶49.8∶33.3。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44.5%;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第三产业增长10.5%,高出县域GDP增速2.1个百分点。二是信息化加快发展。“智慧湖北”建设扎实推进,县域固定宽带整体普及率达到15.32%,比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实现全省行政村100%通宽带。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与信息化加快融合,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发展到645家,比上年增加123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全面推进“湖北乡村淘宝”发展,全年开设村淘点近1000个。三是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2万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23家,比上年增加173家。

(三)发展动力增强。

  一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突出。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服务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各地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和方法,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变招企业为招产业,探索出产业链招商、重资产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引资新模式。全年县域引进省外资金546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9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32.2亿元,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建成了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项目。二是市场主体迅速成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507家,达到13724家。稻花香、金澳科技、福星集团、山河建设等一批县域骨干企业跻身“中国民营500强”。县域企业“中国驰名商标”187个,比上年新增23个,占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创新能力加强,一批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建成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批产学研项目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县域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要素集聚能力增强。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省级再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194项;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率先实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多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创新推出了“助保贷”、“助农贷”、“政银企集合贷”等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一批县域企业组团成功登陆“四板”,县域上市企业达到15家。

(四)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是加大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压减钢铁产能338万吨、煤炭产能1011万吨,淘汰钢铁落后产能476万吨,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加集约。一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加快推进,建成一批具有重大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循环产业项目,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再生资源基地加快建设,“企业—园区—产业”的循环经济新体系在部分县(市)初具雏形。县域产业集群实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集群竞相崛起,年销售规模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52个。三是美丽县域建设成效显著。各地加紧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整治、生态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绿化、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一批综治工程,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批县(市)立足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涌现出一批生态新城、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

(五)民生福祉改善。

  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了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县域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9.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县域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32元和13176元,比上年增长9.0%和7.9%。脱贫奔小康进程加快,县域150.1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全省总脱贫人口的97.8%。农村交通、教育、医疗、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和主要挑战。

(一)重要机遇

  一是一系列政策机遇叠加有利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湖北自贸区获批设立,襄阳、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仙桃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建设等,必将进一步凸显湖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极大地拓展湖北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把湖北巨大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这些都将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条件,为县域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来了新机遇。

  二是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世界范围内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发展,国家全面推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湖北大力推进智慧湖北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加快生成新的产业发展动力,为县域主导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换道超越、“后发赶超”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三是发展所处的阶段和自身资源禀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一系列重大政策不断破冰,为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县域经济难题提供了条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非公经济改革等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必将极大地释放县域各种要素创新、创业的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全省县域经济形成了加快发展提高的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我省经济发展的韧性好、潜力大、后劲足,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上升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转化期、“四化”同步加速推进期,是争先进位、弯道超越的黄金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了抢前争先、竞进发展的强大气场。随着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深入实施,“两圈两带一群”、“一主两副多极”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推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大,动力越来越足,活力越来越强。

(二)主要挑战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县域企业面临着土地、用工、人才、资金等要素瓶颈,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银行抽贷、压贷、惜贷现象普遍,流动资金匮乏,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企业投资意愿降低,特别是民间投资大幅下滑,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县(市)房地产库存过大,财政收入和税收增长放缓,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是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县域产业多是传统产业,产业层级不高、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转型升级难度大,新兴产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多数企业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装备水平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产业基础配套能力薄弱。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速度滞后,高精尖产品和知名品牌匮乏。适应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激发发展活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资源环境和要素约束强化。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影响持续加深,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空间发生转换,县域过去可以依靠的低土地成本、低能源成本和低环境成本等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正在消失,人口红利也在持续衰减,节能减排压力持续加大,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约束日益趋紧。

  四是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新常态下,省域之间、县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效和能力的综合竞争。从省内看,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主两副”县域发展突出,“多极”板块县域发展滞后。从省外看,各省都加快了县(市)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步伐,沿海发达地区县(市)“腾笼换鸟”取得积极进展,中部兄弟省份也正在抓紧厚植县域经济增长新动力,我省县域经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具体来看,江浙两省的96个县(市)聚集了全国46%的“百强县”席位,并占据了25席“五十强”;中部的湖南有4个“百强县”、河南、江西和湖北各3个、安徽1个、山西为零。在“百强县”中,我省的大冶、宜都、枣阳分列第83位、第88位和第100位,湖南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江西的南昌县跻身“五十强”行列;而前期退出“百强县”的浙江临安、玉环、奉化,江苏仪征、金坛、句容,山东茌平等县(市),其GDP、地方财政收入不亚于大冶、宜都和枣阳,居民富裕程度优势明显。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局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