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恒涛 张宸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西藏昌都是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扎曲和昂曲在此交汇为澜沧江日夜奔腾不息。在昌都东部贡觉县金沙江沿岸一带,分布着远近闻名的“三岩”片区。

  “三岩”片区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年均气温10摄氏度左右,降雨量400毫米左右,80%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同时多为挂坡地低产田,素有“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挂,畜在岩上放,一年忙到头,收获廖无几”之称。

  据当地乡干部介绍,几十年前的“三岩”片区,衣衫褴褛的农牧民手持原始木制劳动器具在田间劳作,情景仿佛是原始社会的生产状态。晚间,农牧民一家只能躺在土碉楼的木板上睡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一些农牧民连被子都没有,只能将穿在身上的藏袍脱下盖在身上,勉强御寒。

  和平解放后,昌都的道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出了“三岩”片区,在政府的帮助下,一部分想干事业的农牧民,见世面的同时腰包也鼓了起来。出了“三岩”片区的农牧民富裕了,但留在“三岩”片区的农牧民仍然面临着当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威胁。

  本世纪初,贡觉县克日、罗麦、雄松、敏都、沙东和木协6个乡的近千名农牧民就曾搬迁到林芝的4个安置点。当时,林芝和昌都两地行署为搬迁群众提供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的安置点,同时为每户配备了耕地、收割机、脱粒机等生产资料,取得脱贫致富的良好效果。

  除了昌都三岩片区,人居环境差也是西藏全区贫困群众面临的最现实表象。据介绍,目前,西藏部分贫困群众仍居住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边远地方,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生态脆弱,靠天种地养畜的落后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同时,雪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

  针对特殊地区极端贫困的现状,在精细调研的基础上,西藏设立了扶贫搬迁贷款投融资平台,精准到户落实拟迁土地、草场,在尊重群众意愿、不跨县(地)前提下,结合产业项目扶贫,力争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考虑到生产资料和牲畜,我们准备让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就地就近搬迁,力争让贫困群众搬迁前后生活习惯相对一致。”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普布次仁介绍说。

  “针对极端恶劣环境地区群众的扶贫,我们将采取整村搬迁、散户集中、插花等方式安置。”西藏自治区扶贫办书记苟灵说,“三年内,我们将完成全部6.34万户、26.3万贫困人口搬迁任务,从根本上将这些地区的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目前,西藏各级政府部门将扶贫攻坚当成重要任务,原来由行政一把手抓的扶贫任务现在由党政一把手负责。为保证“十三五”期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让1名贫困群众掉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