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2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颜伟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制图:浙报集团数采中心 姚瑶 撰文:记者 祝梅

  2001年至2014年,淳安等26个欠发达县生产总值从641亿元增加到4026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从47亿元增加到47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15年来,26个欠发达县爬坡过坎,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绩的背后,无不倾注着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关爱和有力扶持。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把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放到突出位置,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建立和完善省委常委、副省长联系欠发达市县工作制度。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我省先后制定了浙委[2001]17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等一系列帮扶举措,基本形成了涵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山海协作、异地搬迁、结对帮扶等扶持体系,扶持范围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

  2011年,为加快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省委、省政府启动连续两期(每期3年)的特别扶持政策,对文成等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给予重点扶持。

  大多数发达市县也根据省委、省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

  这些政策涉及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浙江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的政策体系,为欠发达地区赶超式发展插上了翅膀,推动全省走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条件下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共创共富的发展路子,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2002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区;2007年,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26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居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全省来看,26县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也日益缩小。2014年,26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53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679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4.2%,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丽水市增速连续6年全省第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速度、结构、动力调整转换的新常态,“四化同步”进入转型与协调并重的新阶段,整体发展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推进26县加快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近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26县加快发展问题,召开全省推进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部署26县摘掉“欠发达县”帽子加快发展有关工作,谋划新常态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下一步,省委、省政府将再次出台《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推进26县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举措,进一步推动26县全面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同时,还将对26县不再考核GDP及相关指标,大幅提高生态经济、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居民增收等考核指标,并强化政绩考核结果的应用,完善转移支付绩效考核办法和与年度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奖惩机制,努力形成“干得好的奖、增、加,干不好的罚、减、换”格局。

  推进26县加快发展这一重大决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新行动,是推进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新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实践,也是加快“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新战略,将有利于26县轻装上阵、激励比拼、加快发展,有利于区域间发挥优势、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有利于全省转型升级、共创共富、科学发展。

  推进26县加快发展,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是重要任务之一。下一步,还将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第二轮“特别扶持计划”,2015年全省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