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余家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总体看来,201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湖北省委提出的“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奋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宜都市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进入全国强县行列(排名第98位),成为继大冶市之后湖北省第二个全国强县(市),宜都市市长罗联峰在湖北省“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宜都市奋起直追,以每年前进20位的速度大进位,2012年是第135位,2013年前进了20位,2014年继续前进了17位跻身全国强县行列。”大冶市2012年在湖北省率先进入全国强县后,2013年位次前移了3位,2014年再次前进1位,名列第93位。目前湖北省的县市在全国强县(市)中发展态势是大冶市、宜都市率先进入了全国强县,仙桃市、潜江市、枣阳市、天门市、枝江市等县市正加快发展奋力冲刺全国强县。

  湖北省县域经济过去的一年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湖北县域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对此,《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2015)一书概括总结为四点:一是引资投资稳步推进。2014全年县域累计引进省外资金4568亿元,增长8.7%,实际利用外资25.45亿美元,增长2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84.3亿元,增长29.8%。二是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1127家,比上年底净增1832家;30家县域企业跻身湖北百强企业行列,稻花香、兴发、枝江、冠捷、三宁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年销售规模过百亿元。三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32个县(市、区)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建成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重商崇企的社会氛围增强,汉川、仙桃、天门、大冶、宜都入选“2014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强县(市)”。

  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201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兴省之本在于兴县。”县域经济正由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变为重要支撑。到2014年,湖北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到湖北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增强了全省投资环境宏观吸引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县域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投资环境的软环境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了保障;市场购买力的强劲提升也是湖北省县域投资稳步增加的一股重要驱动力。

  2014年,革命老区黄冈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双强双兴”战略,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362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77.3%。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七大省级重点成长产业集群完成产值增长15.1%。骨干企业群体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7家,新增16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515家,新增149家。新认定湖北名牌15个。农业稳步健康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蔬菜、畜牧、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全面增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4个,新增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71家,新增25家。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告诉记者:黄冈市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奶业生产基地。英山县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1%和26%。新增4A景区2个、3A景区6个。罗田列入全省“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县。黄梅禅宗文化旅游区上升为省级战略。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之巨大压力,全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经济仍然发展迅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13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位;引进招商项目150个,协议投资额391亿元,建成投产企业101家;新增四类市场主体9192家,注册资本净增42.9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净增额2.5亿元,相当于2009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额。

  2014年,仙桃市扎实开展“重大项目竞进年”活动,加快推进国网通航直升机场、万润LED产业园、融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钛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城区四大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全域供水、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等等。目前,全市在建项目16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95个,总投资达578亿元,该市预计这些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以上。

  制度进一步得到创新 全方位改革体制机制

  县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投资的体制机制弊端。不仅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而且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的急速增长。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代表的各县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找办法,在用地、融资、财政收入、项目扶持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有效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瓶颈制约,释放了各县(市、区)的创新活力。

  襄阳市大胆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县域经济在全省位次大幅前移。该市坚持责任上移、财力和支持中心下移,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扶持基金,将产业发展纳入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范围,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全省“二十强”县(市)作为赶超对象,实行对标管理,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进位的县(市、区)即时记功,连续每年拿出不少于5000万元的财政资金进行奖励。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介绍:2005年,在全省80个县(市、区)综合排位中,襄阳市没有一家进20强,排位最靠前的襄州区仅列第25位。到2012年,襄州区冲进全省10强、居第九位,比2005年上升16位;枣阳市冲进全省20强、居14位,比2005年上升21位;老河口市列第20位,比2005年上升22位;宜城市、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列第22、第26、第32、第35位,分别比2005年上升15、22、26、38位。2013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综合考评评价办法发生重大变化,将纳入考核的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进行考核并分类单独排名。襄阳市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分类考核前十名,其中襄州区在22各一类县(市、区)中位居第6位,枣阳市、老河口市、谷城县在29个二类县(市、区)中分别排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位,南漳县、保康县在29个三类县(市、区)中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五位,襄州、枣阳、老河口、宜城和保康等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争强县压力大,进了强县压力更大。”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深有感触地说。进入全国强县的大冶市不断创新发展,坚持生态立市,改革活市。该市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资源和林权交易136宗,成交金额3000多万元。创新投资机制,组建融资标的近百亿元的市场化融资平台;组建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抵押融资16.5亿元;与齐鲁证券、楚商资本、武汉中部创投等签订挂牌上市合作协议10家,迪锋公司等3家企业进入省级新三板挂牌种子企业名单。深入开展“两个重构、三项整治”活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01个,30余家部门117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落实“先照后证”政策,新增市场主体8721家,增长22.5%。

  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 园区规模集聚增强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的源泉所在。湖北省各县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园区承接项目和产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园区提质扩容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22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试点名单,湖北有两个产业集群入围。襄阳汽车产业集群、随州专用汽车产业集群有望与“中山灯饰”“镇江香醋”等声名远播的产业品牌一起被正式命名授牌,成为叫响全国的区域品牌。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说:“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宜昌市就是坚持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第一支撑。产业是推动宜昌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宜都市进入全国强县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持续不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工业发展“先导工程”,打造沿江千亿经济走廊,东阳光等一大批“高大新外”项目落户宜都,目前基本形成5个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当阳市实施“倍增计划”发酵领军企业,打造了华强化工、三峡新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枝江市引进三宁化工己内酰胺、湖北化肥乙二醇等重大项目,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统计到2014年10月,宜昌9个县市(含夷陵区)净增规模企业165家,占全市新增规模企业的91.2%,县域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86家,占全市的89%,当阳市、夷陵区、远安县分别新增规模企业31家、31家、24家,规模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71家、219家和85家。县域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20家,稻花香集团、兴发集团、枝江酒业集团等3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东圣化工、三宁化工、三江航天、华强化工等4家企业产值过50亿元,31家企业过10亿元,成为宜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014年,荆门市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上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出台了《荆门市重点工业园区综合考评办法》。特色化园区快速发展,全市5个县(市、区),已建成5个500亿元工业园区和8个工业重镇的100亿元工业园区。

  与此同时,荆州市各县市区积极主动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借助“壮腰工程”,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培育“百亿企业”,壮大县域实力。荆州区位于荆州市核心区域,该区以建设“现代工业强区、文化旅游核心区、城乡一体化综合实验区、平安和谐示范区”四区建设为目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全市排头兵地位和在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位次。2014年,荆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3.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4亿元。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湖北省县域工作的重要准则,各县域在绿色发展上初见成效,转型方式各具特色。不少县(市、区)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引进技术、品牌、资本、管理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大冶市设立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和支持绿色、生态、环保型企业,引导生态产业发展;恩施州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位居第一。

  咸宁市制定出了《咸宁绿色崛起发展(2014~2030年)规划》,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框架体系。充分彰显区位之“绿”,生态之“绿”,产业之“绿”,城镇之“绿”。

  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告诉记者,近年来,十堰市大力推进“一核多支点”发展战略,引导各县(市、区)差异化发展。早在2013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就相继召开了丹江口、竹山、郧西、竹溪现场办公会,明确了各县(市)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支持意见。全力配合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围绕把十堰市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实施“一城两带”“一核多支点”发展战略,推进丹江口市建设“中国水都、十堰龙头”,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山水文旅示范区、特色产业引领区;推进郧阳区建设“生态滨江新区”,打造宜人宜居新城区、绿色产业聚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转型发展试验区;推进房县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十堰南部生态工业新区、竹房城镇带引领区、十堰绿色农产品生态加工核心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推进竹山县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打造绿色经济聚集区、绿色城镇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推进竹溪县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打造生态旅游、生态经济、生态城镇带率先发展示范区;推进郧西县建设“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推进茅箭区、张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增长。2014年,十堰市茅箭区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7亿元、177亿元、186.5亿元、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5%、14.6%、15%。实现了在转型发展中稳增长快增长目标。

  与此同时,根据《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2015)调查数据显示,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湖北在县域投资环境上也有以下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县域投资硬环境水平有待完善;二是新常态下宏观调控须转型;三是县域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县域金融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记者2014年在部分县市调查采访时也得到一致反映:工农建中等银行在各个县域吸储的大量资金80%都用在了大中城市的建设上了,靠农村商业银行一家为主难以满足众多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支持。

  按照“基础条件、经济条件、商务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生态环境”6个大的方面的项目评价体系,《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2015)公布了湖北省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前30名)评价结果。(如下表) 

 

  湖北省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前30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