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见习记者 邹思源 通讯员 朱虹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模式,让农民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新农村建设大体可分为两种路子。一种是原地不动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备和农业生产条件,让农民过上幸福新生活;另一种是通过生态移民,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支撑,发展非农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村民搬进了安置小区——怡和新城。 资料图片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村民搬进了安置小区——怡和新城。 资料图片

  龙泉山主体部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横亘在川西平原与川东丘陵间的一座山脉,是川东进出成都平原的门户。

  龙泉山主要由松散的页岩组成,山体破碎,蓄不住水。龙泉驿区山区地质灾害点高达411个,地震、滑坡、泥石流、旱涝等灾害频发。山区8.4万农民过着贫穷的日子。

  如今,山区农民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这得益于龙泉驿区于2008年启动的“生态移民”工程——依托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帮助山区农民进入现代城镇安居兴业。

  所谓土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龙泉驿区计划将有46个村、8.4万农民下山进城。目前,已有6个村、1.96万人实现了下山进城。

  年年扶贫年年贫

  万兴乡大兰村坐落于龙泉驿区最偏远的极贫极旱山区。

  几年前,1600多名乡亲住在大兰村的几条沟壑间,夏天四处滑坡塌方,冬天家家缺水,苦不堪言,仅有的坡地因贫瘠产不出东西,世世代代受苦受穷。

  “大兰村,大难村。”曾当过万兴乡党委书记的龙泉驿区副区长陈茂禄说,以前大兰村有这样一个难堪的绰号,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安居难、保障难、通讯难、防灾难,整整9个“难”。

  “这也是龙泉山236平方公里山区内8.4万农民共同的困难。”对于龙泉山区群众的窘境,龙泉驿区近年来累计投入修路、供水、灾害防治等扶贫资金达数千万元,但收效甚微,可谓年年扶贫年年贫。

  动地动房动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龙泉驿区从深化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角度切入,对饱受灾害困扰的极旱、极贫群众实施生态移民,采取“村两委主导,群众主体,市场主力”的办法,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所产生的级差地租解决农民的搬迁、安居、社保等费用,实现农民变市民、群众奔小康,并且为生态建设和农村规模化经营腾出空间,成为科学避灾与城乡统筹结合、农民利益最大化与发展集体经济结合的崭新尝试。

  “寻找出一条科学避灾之路,实现群众安全、致富,是各地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山区农民搬家进城看似简单,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陈茂禄说道。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土地、住房、身份这3个要素是绕不开的话题。

  简单的做法是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实行集中经营,这一方式动了土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农民的住房、身份都没有触动。

  升级的做法是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实行集中经营,对农民的住房实行撤小院建大院,搞集中居住。集中居住打破了旧的生产方式,但新的生产方式尚未建立,难以提供充足就业和养老等支撑,农民的后顾之忧并未根除。

  而龙泉驿区的做法是“动地、动房、动人”,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方法,通过生态移民的途径解决龙泉山区群众的生计问题。

  以大兰村为例,全村有468户、1646人,面积9.25平方公里,宅基地总面积373.25亩,产生经营性建设用地挂钩指标362.1亩。如果这362.1亩土地投放在龙泉驿城区,可有数亿元收益。移民人均成本25万元,项目总投资4.1亿元。

  陈茂禄介绍说,龙泉驿区引入市场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让大兰村农民进城居住,人均免费拥有35平方米城镇住房,统筹配置10平方米商铺,并被纳入城镇社保范畴,同时将宅基地拆除还耕,山坡地退果还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从根本上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陈茂禄说,过去山区农村“年年都在抗灾、年年都在救灾”,可自然灾害还是年年都发生。通过移民下山,不但躲避了自然灾害,还让山上的生态、植被得到恢复,也保护了耕地。

  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搬到城里以前,我们上过培训课。”林宗勇以前是村上的电工,通过培训增长了不少专业技能,进城后进入洛带供电所当检修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林宗勇的妻子在火锅店打工,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比我以前的收入高出了3倍多。”林宗勇说道。

  林宗勇的幸福生活只是搬到西河镇农民的一个缩影。在群众搬迁进城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安居乐业了,如何让山里的村民“迁得出”,又能“稳得下”

  从2008年启动“生态移民”以来,龙泉驿区充分考虑移民的就业、保障等问题,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进23个市场投资主体,大力实施山区46个村、8.4万人“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价值,让山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地租红利。

  目前,已经完成生态移民的6个村,建成兴业物业8.7万平方米,总资产约7亿元,村均集体资产1.17亿元;租金年收益总额2000万元以上,村均年收益333万元,从“空壳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去年,龙泉驿区生态移民的群众人均收入15550元,是进城前的1.8倍。

  实际上,工资收入仅是龙泉驿区生态移民群众收入的一部分。在生态移民制度设计中,投入0.7亿元为符合条件的1607人购买了社会保险,男满60岁、女满50岁以上的408名移民已按月领取养老金。每个村民统筹配置10平方米经营铺面,成立股份合作社,年租赁收入可进行集体分红。同时,村股份合作社引入相关开发公司,组建新的农业公司,对集体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在大兰村,集体经济资产如今已超过9800万元。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逐步实施,今年还会有7300余人实现进城入住。龙泉驿区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8.4万山区农民移民进城,彻底实现山区群众的城市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