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6日 来源:山东新闻网 作者:陈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承重层”,既担负着社会功能,又处于三农改革的最前沿。近年来,随着环保、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高涨,尤其是越来越紧的土地政策,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如何在高成本时代发展镇域经济、探索三农改革,成为新课题……4月23日,山东镇域经济论坛在兖州开幕,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镇域经济发展大计。

 
  本期嘉宾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 乔润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忠法

  山东省经济学会会长原山东财政学院院长 卢希悦

  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焕喜


  山东是镇域经济第一梯队

  “和同属第一梯队的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山东的GDP虽然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富裕,根本原因就在于山东中小城镇发展缓慢。”

  山东商报:今年,兖州市新兖镇凭借4.99亿元的财政收入名列全省十强镇之首,如何看待近年来的乡镇经济发展?

  乔润令:新兖镇的情况比较特殊,太阳纸业和华勤橡胶两大百亿级企业同处一镇,大企业扎堆造就了它的传奇。大部分乡镇没有这样的领军企业,百亿级企业也不是那么好培养的。近几年,中国小城镇发展开始出现严重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六个东部沿海省市成为小城镇建设第一梯队,集中了全国95%以上的千强镇。部分强镇已经开始向小城市发展,如全国第一大镇广东东莞虎门镇,人口已突破100万人。

  但和同属第一梯队的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山东的GDP虽然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富裕,根本原因就在于山东的小城镇、特色产业镇还不够发达,专业镇、产业集群少,特色产业镇少,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老百姓的富裕程度。

  高焕喜:在新兖、大王等强镇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山东省还有将近一半的县财政“养不活人”,还有一半的乡镇“养不活人”,也就是入不敷出,依赖财政转移支付应付日常开支。就在新兖镇所在的济宁,就有金乡、鱼台、泗水、嘉祥四个县的财政收入不及新兖镇一个镇。有强镇才有强县,发展镇域经济就是要巩固县域经济,壮大基层政府的经济力量。

  卢希悦:县、乡镇一级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短腿。山东经济走到今天,必须把县、乡镇两级的经济崛起列入重要位置。从长远看,山东若能做大做强数百个如魏桥、大王这样的经济强镇,山东经济将迈上一个大台阶。

  低成本发展时代已结束

  “能源的成本也在上涨,资源的获取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环境、能源、劳力成本的上涨,镇域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扩张时代已经结束,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加尖锐。”

  山东商报: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些乡镇企业也开始面临招工难问题,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新挑战?

  乔润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的上涨,用工荒未来将继续蔓延,劳动力低廉时代已经过去。另外,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整个“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成为一个长期任务,且是硬指标。能源的成本也在上涨,资源的获取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环境、能源、劳力成本的上涨,镇域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扩张时代已经结束,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加尖锐。

  高焕喜:与浙江、江苏相比,我们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不够快,而且差距很大。如江苏的昆山,一个县级市2010年GDP突破两千亿,财政收入480亿元,人均收入达2万美元。单比GDP,山东省只有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四个地级市稍强,其余十几个地市均在昆山之后,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张忠法:我国目前有1-2亿农民工,将来这些人都要逐步移入城市,这也是完成城市化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实现上亿人进城,必须依赖镇域经济的发展。

  土地将是乡镇发展关键

  “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经济或者是发展中小企业,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人才,而是土地。”

  山东商报:土地问题是乡镇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如何看待当前一些地方推行的“拆村并居”、宅基地换楼房现象?

  张忠法:目前我国国有建设用地约为8万平方公里,而农村建设用地超过16万平方公里。未来,搞城市化,发展地方经济,土地从何处来?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碰,土地只有从农村土地整合中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些比村大,比镇小的新型社区将长期存在。

  乔润令: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经济或者是发展中小企业,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人才,而是土地。土地是小城镇下一步发展的瓶颈。现在都在探索土地使用制改革,各个小城镇应利用土地置换的政策,用宅基地换房子、土地换社保。原则是集约使用土地,用同样的土地干同样的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可能在小乡镇发展的探索中会有所突破。

  农村土地利用还可以尝试一个办法,就是集体土地是否可以由农民直接自主开发,建小产权房,建厂房以供出租,不仅解决了城市土地不足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北京等地已经开始试点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廉租房。

  对“拆村并居”,我认为,如果农民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不再依赖土地收益,土地整治是适宜的,否则单纯改变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变,将来后患无穷。

  镇域经济也要做品牌

  “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不要怕档次低,更不能眼高手低,关键是要抓住特色,比如温州的打火机产业、指甲钳产业”

  山东商报:小城镇建设是个老话题,作为山东的小城镇建设,有哪些国内外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卢希悦: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放手发展农村个体工商户,但也要注重品牌建设。山东要崛起,必须加强品牌建设。目前省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如诸城的新郎希努尔,“希努尔”一词取自法语,意思是“中国人”,英语的谐音是“一颗新星”,中文的含义则是“希望你努力”。

  品牌建设要掌握五个度:高度决定视野,角度调整观念,精度创造卓越,力度成就辉煌,尺度把握人生。海尔品牌做得大,是因为付出得多;三鹿奶粉出了问题,是因为诚信度低。做企业,同样要有做人的风尚。”

  高焕喜: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良机:一、产业转移的良机,既有产品更新换代的局部升级,也有全面革新的全部升级;二、城乡统筹的良机;三、农民增收的良机……

  乔润令: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不要怕档次低,更不能眼高手低,关键是要抓住特色,比如温州的打火机产业、指甲钳产业,起步阶段都是先做量,再做精。在经济学上,这都是踏踏实实的隐形冠军,别看不起眼,利润还挺高。

  招商莫“萝卜快了不洗泥”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乡镇一级更要睁大眼睛,精选优选投资项目,不要‘拾到篮里就是菜’。”

  山东商报:对于一些欠发达乡镇,招商引资无疑是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有何新特点?

  高焕喜:有些乡镇干部认为,只要投资就是好事,其实不然。招商引资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乡镇一级更要睁大眼睛,精选优选投资项目,不要“拾到篮里就是菜”。

  乔润令:不能盲目招商引资,要注意新项目与原有产业链的衔接。有些地方,引入了一些投资项目,由于无法实现配套,所以很难起到带动作用,项目本身也因此经营惨淡。在引进项目的同时,配套做好了,整个产业链就起来了,特色产业也就有了。

  另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新型产业的发展机遇,重视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结合。

  高焕喜:一些欠发达乡镇要建立自信,变劣势为优势。比如德州宁津,一黄(黄三角经济区)一蓝(半岛蓝色经济区)都不沾边,但自从提出“对接天津”战略后,找准了发展方向,经济形势很快就有了起色。今年,一家央企投资百亿元项目落户宁津。

  强镇能否配副县级干部

  “在强镇扩权的道路上,广东、浙江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随着强镇的发展,未来‘全国百强县’的评选将逐渐失去意义。”

  山东商报:发展镇域经济,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不可或缺,当前山东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乔润令:与山东相比,浙江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强镇更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管理体制。近几年,浙江省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强镇扩权”,给予镇长、书记财政权、管理权、审批权。反观山东,这方面的改革依然不够。第一、需要放的是财政权,建立镇一级财政体系,没有财权保障,乡镇经济发展有心无力;第二、城镇管理的权限一定要放,扩大乡镇的自主权;第三、强镇干部要高配,能否享受副县级审批权限。

  张忠法:强镇扩权,不仅是大势所趋,更牵扯到公平问题。如今,一些经济强镇,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经济总量都已经达到普通县的水平,乡镇的管理权限也应相应作出调整。

  高焕喜:去年,广东为全省十七个大镇给予县级权限,浙江酝酿设立镇级市。在强镇扩权的道路上,广东、浙江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随着强镇的发展,未来“全国百强县”的评选将逐渐失去意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