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13日 来源:华东新闻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第3届“石博会”日前在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中国石材城落下帷幕。会上,共签订项目58个,总投资20.2亿元;签订购销贸易合同798个,贸易总额32.8亿元,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在相距不到10公里的环球家具城里,也是人流如潮,已建成的20万平方米的家具展销大厅日前正式开盘招商,5个月后投入营业。   
 
  中国石材城、环球家具城、中国水暖城和即将开业的粮食城,这些“国”字号市场的迅速崛起,撑起了南安特色经济的一爿天。  

      整合人脉  

   南安,虽有“海滨邹鲁”美誉,但海岸线总长仅30多公里,27个乡镇只有2个滨海,“沿海”优势徒有虚名。地利不足人和补,南安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拥有20万遍布全国各地的供销大军,300万南安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于是,南安在东南亚热心乡贤的倡议下,成立“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每年交替召开恳亲大会。同时,以南安总商会为龙头,在全国20多个省市成立了南安总商会的异地分会,联络散布在外的供销大军。

  乡情为基,发展为需,一个个块头大、分量重的项目,纷纷涌向南安。环球家具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国内最大家具生产基地的广东省,南安人创办的此类企业超过200家,产值占全省家具行业的70%左右。正是为了吸收利用在外南安人在这方面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南安决定将家具产业作为致力培植的新产业。

  南安商会上海分会的南安人闻风而动,短时间内联系数名在港乡亲,筹资10亿元,建设70万平方米的东南家具流通中心、展览中心、信息中心和生产中心。项目自2003年8月动工以来,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元的20万平方米展区建设,今年10月即可投入营业。与此同时,5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悄然向南安集聚,2004年即实现产值14亿元。

  以贸兴工

  信步南安,南安市场多,原料、辅料、成品市场成龙配套给人印象深刻。  “上规模的成品市场,有如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经销商和采购商,也吸引了大量成本低廉的原料汇集南安,为南安所用。”南安市委书记陈庆宗的这一番话,在任何一个市场都能得到有力的印证。

  南安是人口大市,也是缺粮大市。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粮食加工产业,150家粮食加工企业日加工大米2100吨、面粉1500吨、食用油200吨,产业经营额占福建省20%以上。仅官桥镇4家谷物加工龙头企业,日加工量就可满足300万人的日食用量。

  粮食城投资者上海华昌粮油公司总经理林书育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在官桥,建有我国粮食销区最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每年从国内14个粮食主产区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泰国等地流向南安的粮食超过10亿公斤。市场竞争带来的价格适中、数量充足的粮食原料,为南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而在中国石材城,原料是外来的,产品是外销的,驱动着一块块石头从世界各地流向南安的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形成了全国乃至东南亚规模最大、规范化程度最高的石材物流中心和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在中国石材城中,从各种荒料、板材、工艺材、石雕到加工机械、刀具磨料等一应俱全,1000余种国内外名优新特石材汇集于此,日交易额350万元,全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繁荣的市场先后催生出1300多家石材企业,一个以市场为中心、生产能力占全国40%以上的石材经济区已经形成。

  物尽其用

  在南安官桥,粮油加工企业与相关企业自发形成了一个产品原料链:谷物原料通过加工,优质大米被分装向外输出,剩下的碎米和质量相对较差的米则成为麦芽厂的生产原料,生产出的麦芽成为相隔10余公里的晋江糖果食品企业的原料,而产生的废物———发酵后的米渣则被饲料厂买作原料,和谷物加工所产生的米糠一起,瞬间转化成畜禽饲料。不仅如此,随着新技术的开发,更有企业将原来付之一炬的谷壳加工成新型隔墙板,月利用谷壳500吨。

  你为我之源,我为他之源,关联企业环环相扣,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南安几大产业集群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产业链更为完整、集约和高效。

  10多年的石材加工业持续发展,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让南安人忧虑重重:石材加工所产生的碎石、石粉堆积如山,使得耕地板结、水质变差,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循环经济的理念激活了南安人的创造力。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多家以碎石、石粉为原料的建材加工企业变废为宝。一家企业利用大理石碎石生产马赛克、工艺品,出口韩日和欧美国家,去年出口额达3000多万元,利用碎石板近4万吨。而石粉,既可作为新型墙、地砖的辅助材料,又能成为轻质硅酸盐混凝土砖块的原料。目前,南安以此为原料的企业年可消化石粉近50万吨。

  有了资本的源泉,有了市场与产业基地的联动模式,有了对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效实践,南安区域经济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华东新闻》记者 吴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